正宗的五香狗肉祖传秘方,从士大夫到市井无赖专属
从小我就是个很手欠的人,那会儿我家那块还是农村,几乎每户人家都养狗。每逢过年,我就拿着鞭炮去炸狗子的饭盆,如果拿到二踢脚,则是点燃后丢狗窝。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狗虽然不是人,但我是真的狗。
也是因为一系列对狗子们的暴行,每年我都会挨狗咬,然后每年固定的去打狂犬疫苗。又值一次过年,我爹神秘兮兮的拿着一钵黑红色的肉,让我尝尝。我疑惑的吃了块,当时只觉得味道类似红烧羊肉,但没羊肉鲜,却比羊肉香。筷子扒拉几下之后,翻出了一块镶着牙齿的犬下巴,瞬感毛骨悚然,难以下筷。
当然,我不是爱狗人士,纯粹就是看到犬齿交错的下巴被吓到了。长大后也偶尔吃几次狗肉,但并没觉得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便无所谓。这篇的话也是借着狗的话题和大家聊聊中国古代狗肉的问题。
狗是被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找到不少狗骨头,而且从头骨看类似现代家犬而非野狼,驯化的比当时的猪还彻底。只不过残骸总量远远比不上猪,而且骨头也多破碎且零散,颅骨之类还有被敲开的痕迹。这说明两个问题
1、当时人类已经驯化狗,但总量不大,绝对不是像猪一样大量圈养。
2、人类是吃狗的,不然骨头不会零散,敲碎骨头之类的操作除了敲骨吸髓也想不到别的目的。
在这一时期吃狗属于一种不浪费优质蛋白质的习惯,比方说家养的守护犬或者猎犬即将老死病死,亦或者狗太多了超出工具用途,史前人就宰了吃了。
到了商代,狗肉风气就开始变得奇怪起来,下边这片殷商甲骨文直接翻译是“丁巳卜,又尞于父丁百犬、百豕,卯百牛”
用现代话就是丁巳这天占卜,祭祀父丁,因此宰了百狗、百猪、百牛开了个露天烧烤大趴体。
另外甲骨文的献字也和狗有关系,按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解释,鬲这种三足陶器边上加条死狗用以奉献祭祀祖先。
可以看出,狗东西在商代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毕竟这货都能作为国家级祭祀用品,且排位在猪牛之前,还有祭祀用语都能将其用作偏旁,狗生巅峰也不过如此。
到周朝狗的地位略有下降,《礼记·王制》里是这么讲的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这可以看得出肉食排序尊位已经是牛老大、羊老二、狗猪老三,屁民想屁吃。
《礼·内则》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举燋其膋,不蓼。
狗肝一副,覆上膋(liáo,如下图,就是大肠的肥油),然后沾点佐料,烤到外面那层有味道的肥油焦了就能吃了。而且这肝膋属于周朝八珍之一,因此地位虽然比商朝有所掉价,但还属官家上品。
西周礼崩乐坏以后,狗原本的祭祀地位也被顺带着崩坏了,所以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狗肉开始从诸侯士大夫阶层扩展到了庶民阶层。
吏人之与叔孙居于箕者,请其吠狗,弗与。及将归,杀而与之食之——《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这段话差不多意思是鲁国大夫叔孙在晋国被扣时,扣押的小吏问叔孙讨狗吃,叔孙不给。但等叔孙被放回去前,将狗杀了和小吏一起吃了。这故事有点拗口,但核心在于孙叔不是因为小气不和人分享自己的狗子,而是觉得有贿赂之嫌,但等自己走的时候再屠狗分食,代表了自己是大方的。
不过这篇核心是,这会儿狗肉成了吏这种层级都敢讨来吃的东西,礼乐崩坏的没谁了。
四海之内,粒食之民,莫不犓牛羊,豢犬彘——《墨子·天志》
但凡是个老百姓,无不养牛羊狗猪的。
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 ,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荀子 · 荣辱》
大意是当今人要生活,所以知道养一些鸡狗猪牛羊什么的,但吃饭却不敢有酒肉。不是不想,而是要长久考虑,现在吃完了后面日子就没法过了。
另外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也说到聂政以前就是个穷屠狗的,荆轲到燕国之后整天和高渐离以及一个屠狗的喝酒吹牛逼。
另外我随便截取了一些汉代庖厨图的屠狗片段,基本可以看出狗肉在秦汉时期非常普及。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吃狗肉的风气开始逐渐减弱,尤其是北方
这篇来自于北魏《齐民要术》,这做法很难想象其味道,大概就是三十斤狗肉锅 六升小麦 六升酒煮沸三次,然后倒掉汤水,再加入白酒小麦各三升继续煮,煮到死狗骨肉分离后捞出,再打三十个鸡蛋裹在肉上,蒸到鸡蛋液干燥,再拿大石头压扁这一坨黑暗料理,过一晚上以后就能吃了。
我是肯定想不出来这味道咋样,但看描述,这种狗肉蛋饼应该不会很好吃。但转念一想,《齐民要术》堪称唐宋之前厨子必读书物,茫茫多上百种肉类料理办法只有一篇提到了狗肉,可以看做狗肉在北方不被待见的开始。这原因我寻思是北魏那会儿北方胡汉融合已经开始,羊这种胡人比较中意的肉食开始在餐桌上占据更多的地位。(没错,我的视角里羊肉比狗肉好吃,不接受反驳)
另外,三国时期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倒是把原本吃狗肉的风气往南边带了...但话说这些逃难人口带过去的狗肉风气,也就自带难民这么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属性了,这也是再后来到唐宋时期狗肉沦为不入流食物的原因之一。
宗教和文化方面也是影响狗肉消费的一个原因
时诸比丘食狗肉。入聚落时为狗所逐竞吠。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乃至佛言。从今日后。不听食狗肉——《摩诃僧祇律》
简单说是当时一群和尚吃狗肉,然后入城后被一群狗追,然后佛祖就告诉那群和尚,傻孩子们啊,狗肉吃不得啊。然后和尚们就不吃狗肉了。
这类段子在魏晋到隋唐时期的佛经上很多见,不光是佛经,还有各种道经、民间志怪谈什么的都开始劝导人别吃狗肉,段子也是各种都有
诸如今天吃狗肉,佛祖不保佑;今天吃狗一时爽,飞升无望泪汪汪;忠犬护主横死当场,你还下得去筷子吗?大有如果继续吃狗肉就会被全社会唾弃的节奏。
而唐朝又是佛教鼎盛时期,所以百姓开始慢慢远离狗肉或许有一部分宗教使然的原因,但这原因又不充分。毕竟当时牛也经历了这一波宗教文化色彩的保护,但完全不妨碍牛肉继续流行,哪怕对牛强保护的宋朝,民间吃牛的风气依然很盛,所以肯定有别的原因。
我自个判断是——经济效益原因
前面说过,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汉人和胡人进行了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期间羊的地位无限提升。到了隋唐时期,之前乱糟糟的局面趋于稳定,一个集权且安定的社会才能好好搞发展,然后《唐六典》、《唐律疏议》之类的都有明确关于畜牧养殖类的指导意见和规范明细。
这会儿开始,狗这种不适合大规模养殖的动物地位就开始尴尬了。
你想,以前商周秦汉什么的都没成体系的畜牧养殖,而且那会儿老百姓普遍也都不咋吃得上肉,狗作为本身就少数的肉食来源,被追捧也是自然。
但成规模养殖了不一样啊,牛羊什么的直接丢牧场就行。猪鸡围栏每天丢糠丢烂菜叶子也没问题。狗不行啊,退一万步来说也没那么多粑粑给它们吃啊...
所以说
一方面是隋唐以后狗因为饲养问题没产能,所以食谱被其他动物替代。二方面是宗教文化因素的加持,让其登不上大雅之堂。随之而来的就是狗肉只能在好汉兵痞流氓之类不上台面的圈子里登场了,原因无他,偷鸡摸狗混的一顿高蛋白餐食毕竟是很能带来满足感的事儿。
写在最后:
我写狗的时候也想到了猪的问题,毕竟大家都懂,某地区对猪一直很没礼貌。但实际上两河文明早期是吃猪的,但后来妖魔化了猪并不是说猪真的脏脏,不洁之类的。而是猪对水的需求很大,泥潭打滚是日常,丛林散养也是古典德式养猪的不二法门。但新月沃土那块地方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陷入沙漠化,这会儿养猪就开始越来越困难,慢慢的那地儿就不养猪了,本着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外邦异端才吃猪肉的心理,妖魔化一下无辜的猪也是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