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有多少人知道黑龙潭传说:漯河故事,古井隐于市
历史上的郾城八景分为八大景、八小景、八实景、八虚景。位于黄河路西段的古龙井便是八实景之一。11月15日,记者来到古龙井所在的市区黄河路西段药厂家属院。在喧嚣都市的一隅,这口年代久远的古井静静见证着时代变迁,承载了历史和记忆。
古龙井俗称八角琉璃井。据《郾城县志》记载:“井上原有小亭,上乘大木,中留方口,铺以石板,砌以纹石。井内靠水面设置浅壑,方丈有余,以鹿瓦砖砌成棂子,上绘人物画像,形态生动逼真。井下圆上方,共凿八角,内为方室,外为门户,故称八角琉璃井。”亭内雕梁画栋,井口镌刻蟠龙,映于水面,人们汲水时波起龙腾,此景被称为“神井蟠龙”。明代郾城知县王季立曾在《神井蟠龙》一诗中写道:“林深鸟必集,德立斯有邻;庙东古龙井,灵物亦灵神;上宽敞方石,下园蟠修鳞;苔痕敷锦碧,镂石罗华纹;有绠不敢及,千岁终无浑;谁云潜无用,旱至能兴云;会看布阳德,奋迅腾苍雯。”这首诗描述的场景颇为神奇,为古龙井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古时,每当干旱发生,人们便在井边祈求风调雨顺。
如今,古井犹在,亭榭已毁,不复往昔的景象。古井处有一座红砖水塔,水塔与一面砖墙的夹缝中有一块石碑,字迹依稀可辨。石碑为乾隆四十三年所立,简单记载了古龙井的位置、构造以及重修事宜。碑文上镌刻着王季立的《神井蟠龙》诗。
古龙井1959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附近居民介绍,原来井口没有砖墙围挡,后来为了防止小孩不慎落入井中才设置了围挡。
“以前附近的人都吃这井里的水,夏天喜欢坐在井边乘凉。”73岁的居民李晓焕向记者介绍道。如今,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这口曾经滋养一方百姓的古井已成为历史记忆。
采访中,一些市民表示,希望古井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使更多人认识这口古井、了解郾城的历史。
古龙井年代久远,关于它的传说有很多。传说井中卧有一神龙,与不远处的镇河铁牛遥相呼应,一起守护百姓。每当出现水患,铁牛就会吸水,然后吐给神龙。
关于古龙井的传说中,最有趣的是一个与豆腐有关的故事。相传明朝永乐年间,古龙井旁住着以卖豆腐为生的一家人。每天一大早,老两口用井水磨豆腐,儿子挑着担子出去卖豆腐。一天,老人在井边打水,家里喂养的两只鹅跟了出来,跳入井中。老人觉得奇怪,趴在井边往里看,没发现鹅的影子。又等了好长时间,鹅也没有浮出水面。
午时,儿子卖豆腐回来。老汉一看,两只鹅居然在扁担筐里。原来,儿子卖完豆腐后觉得身上燥热,便去河里洗澡,刚走到河边,就看到两只鹅从河中央向他游来。他掂起一只鹅细看,鹅腿上竟然有他亲手系的红布。他百般不解,就将白鹅放进扁担筐挑回家了。一家三口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口井跟沙河是相通的。
事情一经传开,这家人的豆腐生意红火起来。人们都夸他家的豆腐格外鲜嫩,说跟井水有关。后来,当朝皇帝还将一家人召进宫中做豆腐。
岁月流转,曾经热闹的古龙井虽然归于沉寂,但关于它的传说依然在流传,它也正静静地等待重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