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论语儒家行为准则:论语史鉴,儒家避人道家避世

人气:416 ℃/2024-05-30 19:52:35

第十八篇第6章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长沮(jū)桀溺:长指人长得高,桀指人长得魁梧,沮和溺都指浸在水中,长沮桀溺意为在田里的一个高个子和一个魁梧大汉。

耦:形声字。从耒,从禺(yù或 ǒu),禺亦声。“耒”(lěi)指翻土工具。

《说文》曰:禺,母猴属,头似鬼。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亦曰沐猴。

禺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一种猴。居住在树上,其形状如猿,白面黑颊,多胡须而毛彩斑斓。尾长过身,它的末端有分叉,雨天则用叉塞住鼻孔。爱群行,老的在前,少的在后。吃食相互推让,相爱而居,相聚而生,相赴而死。

禺后来延伸指一起,“耒”与“禺”联合起来表示二人并肩,共同施力于耒耜。如《诗·周颂·噫嘻》:“十千维耦。”意为:万人同耕。

耦耕即指两人并力一起耕种,为古代犁田的一种方式。如《国语·吴语》:“譬如农夫作耦。”又如《荀子·大略》:“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立而式意为:站起来行“轼礼”。

耦引申为二人一组。如:耦俱无猜。

耦也通遇,如宋·孙光宪《酒泉子》:“燕成双,鸾对影,耦新知。”

耦也通偶,如《易系辞下》:“阳卦奇,阴卦耦。”又如:自择良耦。

偶也指和谐,如严复《论中国之阻力与离心力》:“齐心耦意。”

津:水渡也。甲骨文均为早期的“津”字,其字形像一个人手持长篙撑船渡河。

周代金文的“津”字,上部是“淮”字,下部是“舟”。淮河是中国古代四大水系之一,支流甚多,驾船过河的景象比其他水道更为突出,故津字为从舟从淮会意。

也有人将“水”和“隹”分开理解,会乘舟渡水如鸟之飞跃意。

津字的本义为驾船渡河,如潘岳《西征赋》:“津便门以右转,究吾境之所暨。”后延伸指渡口,如《尚书·禹贡》:“东至于孟津。”

渡口往往是设在水陆交通的交接的重要地方,因此津便用于喻指水陆交通要冲的地方。如汉贾谊《过秦论》:“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缮甲兵而守之。”

津又引申为途径、门径或重要职位。如《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好不经之举,开拔奇之津。”

渡口有水,比较潮湿,正因为这一特征,故津又用以借指湿润、滋润。《周礼·地官·大司徒》:“民黑而津。”

而当人们面对喜爱的美食或是其他事物的时侯,则又会“垂涎三尺”,津字因而便引喻为形容兴趣浓厚。如“津津乐道”、“津津有味”。

夫:音fú,彼、那个的意思。

执舆:即执辔(pèi),辔指缰绳。车舆前的驾马有辔,所以执辔也叫执舆。

辟人:指躲避坏人、无道之君。辟人之士指躲避无道之君的人,辟世之士指避世隐居之人。

耰:音yōu,古代的一种农具,用来弄碎土块,平整田地。

辍:车小缺复合者也。从车从叕,叕有四个读音, 一,zhuó 指连缀、短,不足,如“圣人之思脩,愚人之思叕。”二,yǐ 张网的样子。三, lì 止。四,jué 速。

辍中的叕应该读成 lì ,中途停止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又如《荀子·天论》:“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辍也指放下、舍弃,如周容《芋老人传》:“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

辍也指拆除、拆卸,如《明史·唐顺之传》:“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裀褥。”

怃:音wǔ,怅然失落的样子。

全文理解为:

两个高大魁梧的男子在一起耕田。孔子经过那里,派子路去问路。

高个子问:“你为谁赶车?”子路说:“为孔丘。”高个子又问:“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说:“是呀。”高个子说:“这个人应该知道“道”啊。”

子路又问另外一个魁梧的男子,他问:“你是什么人呀?”子路说:“我是仲由。”他又问:“你是孔丘的学生吗?”子路说:“对呀。”他说:“天下洪水滔滔,谁能改变呢?你与其跟从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从我们这些躲避世事的人。”一边说一边不停地耕作。

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惆怅地说:“我们不能和鸟兽一起生活,我们不跟世上的人相处还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也不想再奔波了。”

为了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在此过程中,孔子多次与隐士交锋。

孔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想要拯救斯民于水火,这种为世而忧,为国而忧,为民而忧,为时而忧,身处逆境而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是很可宝贵的,是儒家精神的精髓。

一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成为敢于担当的最强口号,孔子四处碰壁而志向不改,走投无路却毫不懈怠,这种坚贞不移,锲而不舍的入世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封建士大夫的人格。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不能离开社会而独自生活, 否则就失去了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作为一个真正的人, 理应关心人、同情人,尽自己力量改造社会,把人类从动乱痛苦中解救出来。

康有为在他的《论语注》中说:“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

复杂的康有为

康有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五岁能诵唐诗数百首。六岁时跟从简凤仪读《大学》、《中庸》、《论语》和朱熹所注《孝经》,康有为十一岁时父亲去世,跟随祖父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攻读经史。

1879年,康有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

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1891年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

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

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和领导戊戌变法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贬之者称其为保皇党,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对他的保守思想就有很多批判。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和谭嗣同一样选择杀身成仁,而选择了逃亡。

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同流合污,充当帝制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时,就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蜕变为现实的侏儒。

康有为试图结合儒家思想传统和西方立宪主义的努力虽然成为一幕“悲剧性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方法,移植和借鉴国外的法学经验,并兼顾该国国情的思路,却被后来的学者所继承。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他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评价较低。

这是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直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一,康氏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国主义的圈套”,成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与洋务派主张的“以夷制夷”并无二致。

二,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对民权、膜拜君权的立场,最终堕落为保皇党,成了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当梁启超企图与革命党合作时,康有为强烈反对,指责梁启超辜负圣恩。康有为所主张的变法,仍然是一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一种自我“革政”,并未上升到革命。

当然,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

搜索更多有关“论语儒家行为准则:论语史鉴,儒家避人道家避世”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