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文大神在排行榜看不见了?Read一周丨从肄业生到网文大神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李建义塑造老臣,因了解皇帝而战战兢兢,最后还是被满门杀掉
陈道明、李建义、郭麒麟、张若昀、李沁……猫腻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上映以来,频上热搜。
未出场的吴刚、辛芷蕾也让大家很期待。
2年前,阅文集团和腾讯影业宣布对阅文的13部IP进行影视开发时,猫腻一个人就占了3部——《庆余年》《将夜》《择天记》——接近四分之一。
作家猫腻
《庆余年》上映以来,口碑超越了前面《将夜》《择天记》,是近年来网文改编剧中收视和口碑双双不错的作品。
今年,42岁的作者猫腻,已经年过不惑了。
巴适的大学时代:电影训练了故事创作
20多年前,四川大学电力专业有个叫晓峰的学生,他被保送进了川大,但没毕业又被退学了。后来,他自称这几年大学过得太“惫懒”,以至于没能毕业。
时至今日,成都仍然以悠闲、巴适著称。当年从湖北宜昌县(今为宜昌市夷陵区)考来成都的晓峰,在巴适的火锅城市中,越来越惫懒。相对专业,他更喜欢看电影,一年看了400部电影,平均每天2到3部。
“当时我们川大附近的录像厅质量非常高,海报都是自己画的。”猫腻说,“《阿甘正传》要上映之前,提前一个月就出海报打广告。”
“我们那时候有个望川录像厅,《勇敢的心》他们连续放了三个月,这部电影他看了三遍。”尽管他不喜欢最后华莱士喊freedom的镜头。
以猫腻为笔名成名的晓峰,后来回忆这段大学看电影的岁月,他认为,对故事的阅读是学习写作的第一步。
网文小说故事线复杂,而对故事的把握,自己从大学以来已经通过电影、书籍等不断学习。
从读者到作者:随着网络文学发展成长起来
离开了川大,对读书没啥兴趣的晓峰开始打短工。
业余时间网上“冲浪”、读读小说。
他的阅读兴趣是故事性强的金庸、大仲马——正如他后来的网文风格一样。
2000年,23岁的晓峰读了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喜欢之余,觉得自己也可以。他开始尝试动笔,创作一些有趣的言情小文。
“写网络文学最早不是为了赚钱,就是读网文的过程中,自己想动笔。”
直到6年之后,他才以《朱雀记》雏形与起点中文签约,开始他长达十几年的连载创作。
后来,猫腻回头审视1990到2010中国网络文学的崛起。他说,2000年前后中国的“类型文学”很少,市场需求强烈,台湾书商也来寻找大陆市场。
今天的网文分类,已经非常细化,可以满足不同口味的读者
如今网络文学有悬疑、武侠、仙侠、都市等等,“这是今天通俗小说的一个分类,而90年代大家没有那么多东西可看。”匮乏之下,网络文学诞生,“它填补了大家的业余生活。”
猫腻就是伴随着网文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催更是网络文学的特点,它有利也有弊
正如后来我们都知道,起点中文网越做越大。网站开始盈利,入驻的作家也开始盈利。能赚钱这件事,让入驻网站的猫腻们没日没夜敲键盘。
网络文学跟严肃文学一个很大区别,就是更新。
猫腻说,“每天更新的压力,让我们被推着走,作品质量难免会下降——网文就是一个商业的东西。”
来自网络搜索
虽然不少大神成为百万千万富翁,但中间也不乏身体垮掉的例子,比如唐家三少腰不好,还有作家熬夜猝死家中。
“但是好处也有。”猫腻说,“催更会逼你写出好的东西。”
如果没有vip制度,没有催更的压力,很多小说会断更,会悄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且 “催更”这件事,其实金庸当年就开始面对了。猫腻说。
好的影视剧让他觉得“写小说是幸福的事情”
网络文学跟传统的严肃文学之间,猫腻觉得,大家不要去争论两者高下:两者不是一个领域的事情。
“严肃文学有它探讨的东西、它存在的意义。而网络文学是一个商业创作,价值就跟看电视剧、电影、游戏,价值一模一样,打发时间的东西而已。”
继前面《将夜》《择天记》之后,《庆余年》又被搬上荧幕。当然,不可避免有一批“原著粉”觉得作品远不如小说精彩,对电视剧不满意。
猫腻并不这么想。
影视改编本身扩大了作者和作品的影响力,这对整个行业发展可能是一件好事。
此外,“虽然很多时候影视作品不如小说,但是有些画面的呈现特别让人满意。”剧中,导演、化妆、演员、武指们,把作者写作时幻想的场面都变成现实,这件事让猫腻觉得“写小说是幸福的事情”。
范闲这个主角不是我喜欢的,因为他和我最像
猫腻谈自己笔下的人物,自己喜欢的有不少,但主角只有《间客》的许乐。
《庆余年》里最喜欢陈萍萍——他对叶轻眉,是一个“以国士报之”的士大夫态度,这也是他隐忍和最后爆发的唯一动力。
对于有的人解读出他对叶轻眉的感情,猫腻自己不认同。
为什么对范闲不喜欢?
“因为范闲和我最像。”猫腻说,范闲前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男人,普通男人不会想着改变世界——不是雄才伟略的政治家。
猫腻跟前期范闲一样,就想过好小日子,多挣点钱。他笔下的角色很多都充满烟火气,比如配角范思辙、王启年,比如前期的范闲。
有人认为,与他的经历和性格有关,他笔下范闲就是他自己的投射。
粉丝的评价:跟金庸同样高度
在一众网文中,猫腻的作品被称为“老白文”——跟“打怪-掉宝-升级”不断复制、装X打脸的 “小白文”不一样,猫腻的作品有故事、文笔好、有味道。喜欢他的网友这么评论道。
北大教授 邵燕君
认为猫腻代表了网文高度的粉丝中,还包括北大教授邵燕君。
邵燕君对猫腻评价较高,觉得在通俗小说的历史上,立意、故事、人物、文笔各方面,他都可以与金庸比肩。
猫腻在2006年《朱雀记》之后,依次又有《庆余年》《间客》《将夜》《择天记》《大道朝天》等。邵燕君觉得《庆余年》是最像金庸的,而《间客》开始有了自己的东西,开始超越金庸。
而猫腻回应不能接受这个评价,自己跟偶像金庸之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邵燕君则说,这个事你我说了都不算,要看后来人怎么说。
50年后只要读者还等记得我就行了,评价我不在乎
2018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办的研讨会上,评选出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间客》位列第一,其他有《悟空传》《大江大河》《鬼吹灯》《步步惊心》《繁花》等。
有人说,网络文学跟当年的金庸作品一样,随着读者成为社会主流、只要作品本身质量足够好,就可以从“不登大雅之堂”到“可能成为经典”。
在采访中,猫腻坦诚:“我对自己当然有这种期望,不过现在还不够好。我还可以继续写。”
现在网络文学市场庞大,阅读市场更新很快,很多作品的寿命根本不长,没有流传下去的价值和命运。
至于50年后,希望读者怎么评价你的作品?
猫腻想了想说:“我不在乎,我只希望到时候还有人知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