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驱虫怎么判断用幼猫还是成猫?为了小猫的健康和族群的发展
猫咪和人类都是由基因所控制,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外观及健康状态,良好的基因可以让猫咪有更迷人的外表和更好的疾病抵抗力,而不良的基因则会让猫咪发生各种畸形、先天缺陷或者更容易感染某些疾病。
很多猫咪的繁育者为了让猫咪有更迷人的外观,更亲人的脾气,会特别挑选特定条件的猫咪来进行配种,甚至会用近亲繁殖的方式来让好的基因保存下来或更加纯粹,但所有事情很难面面俱到,在提纯优良基因的同时,不良的基因也会更加纯化集中,例如所谓的一线波斯,让猫咪的脸更扁更美,但相对的也使得鼻泪管更加的扭曲,使得齿列更加不整齐,也使得鼻孔更加狭窄,对霉菌的感受性更强,所以这类扁脸猫特别容易发生鼻泪管阻塞、咬合不正、上呼吸道感染、皮霉菌病及呼吸窘迫所继发的心血管疾病。
如何在纯种化与健康上取得平衡,一直是专业育种者头痛的问题,如果只是一般的爱猫一族,配种时应以健康考量为主,以下的几种情况在配种前需特别注意。
近亲繁殖
虽然近亲繁殖可以让好的基因保留下来且更纯化,但相对得到也会让不好的基因祸延子孙,而且对于人类来说,这种乱伦的行为也是为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的。近亲繁殖会让产生畸形胎儿及先天性缺陷后代的几率大大提升,特别是不断近亲繁殖所产生的后代,这是已经被事实验证过的,而不仅仅只是理论。
遗传性疾病
有些疾病会借由基因而遗传给后代,若不经筛查而盲目繁育会产生更多病态的族群,而繁殖出来的后代一辈子都会被遗传病困扰,被疾病所苦。
髋关节发育不良
这样的疾病常见于大型犬只,猫咪也有发生的可能,但因为猫咪体重有限,所以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症状并不会特别明显,大多会在老年之后才发生严重的跛行症状。我们可以在决定育种前进行X光照影来提前判断有无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可能。
膝关节脱臼
这样的疾病是小型犬的常见遗传缺陷,如马尔济斯、博美、吉娃娃及迷你贵宾等,对猫咪来说也并不常见。猫咪若发生后肢跛行的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恶化,一旦确诊后就必须考虑进行外科手术,这样的猫咪也不应用来育种。
毛囊虫
这也是犬只的常见遗传性皮肤病,猫咪虽并不常见,但也可能因为长期服用类固醇而诱发毛囊虫大量增殖,有毛囊虫病的猫咪也不应作为育种之用。
肥大性心肌病
发病的猫咪可能会突发性后躯瘫痪、喘息、黏膜苍白甚至突发死亡,对猫咪而言是一种死亡率高且花费不菲的疾病。
隐睾
猫咪如果超过六月龄之后睾丸仍未进入阴囊,就是所谓的隐睾。这样的缺陷也是有家族遗传性的,留滞在皮下或腹腔内的睾丸可能会因为长期高温的状态而诱发癌变,最好能在年轻时就进行手术将隐睾取出。
多囊肾
发病猫大多会在四岁之前就出现慢性肾衰竭的相关症状,肾脏会出现持续增大的水囊肿,压迫肾脏造成机械性伤害或局部缺血性坏死,目前还暂无治疗方式可以消除或抑制水囊肿,属于绝症类型,猫咪最后会因为尿毒而死亡。专业的育种者应该对种猫进行筛检,若呈阳性者,就不可作为配种之用,这样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
苏格兰折耳猫内生软骨瘤病
苏格兰折耳猫本身就是一种突变品种,其基因中存在有许多不稳定性,在某些国家更是明文规定折耳猫不可以跟折耳猫进行育种,因为会有太多可怕的先天缺陷及缺陷发生,最常见的就是内生软骨瘤病,特征包括短尾、掌骨、骨头融合等等,在一岁左右就可能出现严重的跛行症状。
传染性疾病
很多小猫的传染病是经由母猫感染的,如果母猫存在着某些传染病或带原时,所生下的小猫一般几乎无一能幸免,从优生学的角度来说,携带传染病的母猫在未治愈之前是不适合育种的。
皮霉菌病、耳疥虫、疥癣
母猫若已感染这些疾病,生下来的小猫会经由接触而被感染,若要避免新生小猫被感染,就必须在出生后立即与母猫隔离,完全由人工抚养。
白血病、艾滋病、弓形虫
这些可怕的疾病有时并不会影响到母猫怀孕,但却可能会传染给新生小猫,让这些小猫从一生下来就背负着可怕的疾病威胁。
上呼吸道感染
很多母猫在小时候已经感染过上呼吸道疾病(卡里西病毒、疱疹病毒、披衣菌等),有为数不小的感染猫会在症状缓解后变成带原的状态(本身症状轻微,但会持续排放出病毒或病原),在遇到紧迫状况如怀孕、泌乳、环境转换、天气转换时,就会出现轻微流泪或打喷嚏症状,而这些口、鼻、眼的分泌物内含有大量的病毒或病原,很容易让新生小猫被感染而发病。
品种
如果不是专业的猫咪育种人,并不建议进行猫咪繁殖,因为很难为所有生下的小猫都能有个美好的归宿,而且也需考量自己的能力及知识是否足够处理怀孕、生产、哺乳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如果坚持要让爱猫进行育种,或许品种就是必须考虑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小猫是否容易出售或送出。
若你的爱猫是品种猫,如英短、美短、金吉拉等,最好能进行纯种的繁殖,因为不同品种间交配所产下的后代,也就是所谓的混血猫,在外观上很难预期,市场的经济价值也较低,届时不论送养或是出售都会比较困难,小猫的处境会非常艰难,所以切忌为了个人的喜好而盲目繁殖,为了猫咪更是为了自己。
下期预告
人工喂养小猫的环境及食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