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宁夏不让抓蝎子?上千人组团抓蝎子夜间滥捕没人
说起蝎子,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有毒且危险的节肢动物。然而在民间,蝎子向来都是名贵的中药材,是地地道道的“抢手货”。尤其是近年来,用蝎子做成的特色小吃开始在广东等地的消费市场流行,风靡夜市街,热度居高不下。
用蝎子做成的小吃
这种特殊的饮食癖好给野生蝎子带来了致命危机。由于人工养殖蝎子难度很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更容易获得的野生蝎子自然也就成了“众矢之的”,滥捕蝎子的现象在各地都很普遍。从产量上来看,野生蝎子分布最多的地区是河南和山东两省,但是要论滥捕的程度,更严重的还是要数宁夏贺兰山一带。
自然情况下,蝎子面临着哪些威胁?
在中国,蝎子的野生资源还算丰富,常见的蝎子有15种,比如东亚钳蝎、十条腿蝎、藏蝎、沁全蝎、山蝎等等。不同种类的蝎子,成年规格有所不同,一般在4~6公分左右,栉状器的数目少则5~8枚,多则16~25枚,形态各异。
野外的蝎子大多栖息在向阳、干燥且背风的地方,善于修建巢穴,是个“建筑高手”。在白天,蝎子就隐匿在洞穴中,到了晚上才外出觅食。经观察发现,蝎子基本不吃死去的虫子,蝗虫、土鳖虫等行动敏捷的昆虫更能激发起蝎子的捕猎欲望。
顺便说一句,蝎子所捕食的昆虫大多都是害虫,一年的捕虫量能达到10000只,是一种农业益虫。现在一般认为,野生蝎子对于预防蝗灾、维持林地和农田的生态健康大有裨益,生态价值很高。
蝎子和蛇类、青蛙一样都属于变温动物,在进行交配、产仔、休眠越冬时均会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蝎子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8~38℃,随着温度降低,其捕食活动就会减少,7℃以下即停止进食,零下5℃就可能会被冻死。
除了温度这一环境因素之外,野生蝎子还面临着来自很多天敌的威胁,常见的天敌有蚂蚁、老鼠、黄鼠狼、壁虎、野鸟、蛙类、蜘蛛、蛇类等等。
鸟类是捕猎蝎子的能手
以老鼠为例。老鼠在闯入蝎窝后,会先咬住蝎子的背部并吃掉全部内脏,其余部分则扔掉。一只老鼠一次就能吃掉20只左右的蝎子,食性贪婪,危害甚大。对养蝎户而言,老鼠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敌害生物,对养殖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贺兰山蝎子的危机
在众多的威胁因素中,对野生蝎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长期无节制的滥捕。
市场调查显示,全球每年至少有5000吨的蝎子需求量,然而目前的养殖产量却只有400吨左右,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国内的人工养蝎虽然已发展了40多年,但其产量远远无法抹平缺口。因此,很多农民在利益驱使下组成了“抓蝎大军”,对野生蝎子大肆捕捉,导致局部地区的蝎子急剧减少。
贺兰山是野生蝎子的重要分布区
在2003年,宁夏贺兰山地区蝎子的市场售价为120元/公斤,随着野生蝎子越来越少,2009年的收购价逐渐涨到316元/公斤。近几年,蝎子的价格进一步升高到了500元/公斤,而药用干蝎子的价格就更高了,在800~1000元/公斤左右。
穴居的蝎子
宁夏月牙湖、红寺堡、灵武等地的农民都有捕捉野生蝎子的习惯,尤其是在夜间,各地乡镇的居民聚齐起来组成抓蝎队,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规模之大,难以想象。尤其是在月牙湖乡,每天抓蝎子的人就有2000多人,经过一夜奋战总收入能达到20多万元,抓蝎规模在整个兴庆区是最大的。
蝎子收购
很多居民都有多年的抓蝎经验,每次会准备好专用的工具,比如小型水桶、紫外线照射灯、镊子、塑料瓶等等。运气好的话,一个晚上轻松就能捕捉上百只,在清晨转手就卖给收购商,最终流向广东、海南等地的消费场所。
紫外线照射灯下的蝎子
永宁县闽宁镇的居民反映,从贺兰至银川一带,山坡上的野生蝎子基本上全被抓光了,现在很多人把搜索范围扩大到了平罗县一带。贺兰山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农民们所抓的蝎子规格有大有小,小的只有1公分左右,滥捕的现象非常严重。
上千人抓蝎子,为什么没人“管”?
宁夏地区抓蝎子的现象可以追溯到2004年,当时国内蝎子的市场初现雏形,抓蝎子的人比较少。从2005年开始,抓蝎人数开始上升,2006年当地政府就明确限制了抓蝎行为,但效果微乎其微。
抓蝎子
有人可能会问了,为什么不直接发布禁捕令呢?从源头杜绝捕蝎,岂不是更加有效?
很可惜,彻底禁捕的难度很大。野生蝎子在我国并没有被列入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单,也不属于任何一级的保护物种。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虽然长期存在滥捕蝎子的现象,但执法人员却陷入了无法可依的困境,这一点是最大的阻力。
居民上山抓蝎子
当地的森林公安已经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倡议,建议把贺兰山蝎子列为自治区级的保护动物,但是这一建议始终没有激起水花。
另外,很多捕蝎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绝大部分都是普通农户,特殊困难群体也有不少,施以罚款处罚并不现实。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批评教育或者口头警告,最严厉的也只不过是没收工具,但这种处罚力度显然不够,根本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贺兰山蝎子会灭绝吗?
贺兰山蝎子可能会局部灭绝,这并非耸人听闻。
事实上,类似的事件早已发生。在宁夏地区,搂发菜的行为曾猖獗一时,有些农民甚至远赴新疆、内蒙古去搂发菜,不仅对草地生态造成了巨大破坏,还导致多地的发菜近乎绝迹。现在,西北地区的野生发菜已经非常少见,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
贺兰山蝎子也可能会陷入同样的困境,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蝎子属于卵胎生动物,本身繁殖能力较低,每次能产下5~10只仔蝎,只有少数种类能产下40~60只(比如沁全蝎)。在幼年期,蝎子会遭受各种天敌的捕食,而且要3年时间才能发育成熟,成活率很低。
蝎子及其后代
第二,近年来,民间的抓蝎人数有增无减,滥捕现象迟迟得不到整治。局部地区的蝎子个头越来越小,数量也急剧下降,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抓蝎范围越来越大,更多地区的蝎子也难逃一劫。
第三,随着西北、华北地区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蝎子的栖息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开山垦荒,筑路采矿等人为活动也同样威胁着蝎子的自然种群,导致野生资源日渐枯竭。
总之,蝎子是草地和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桥梁物种,对维持生态平衡、防控虫害具有重要作用。保护野生蝎子已经迫在眉睫,这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建言献策!
对于野生蝎子的保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