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郎晓梅丹东 高端访谈,郎晓梅对话南广勋

人气:462 ℃/2024-02-14 19:14:21

小梅有约 · 对话南广勋

访谈者

郎晓梅

郎晓梅,1972年生,辽宁凤城人。中华诗词学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

南广勋

受访者:南广勋

南广勋 网名长堤老树,生于1948年,祖籍河北巨鹿县,居北京。现为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副主任、中国散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诗词学会散曲研究会会长。为中华诗词学会十大创作导师之一。

01

访谈问答

问:赵义山先生在《俗而能趣,大俗亦可大雅——<南广勋散曲集>序》中曾说:“如此广泛地专注于芸芸众生和市井百态而卓然名家者,除去已故之著名散曲家萧自熙先生而外,现今仍活跃于曲坛者,殆广勋先生一人而已乎!”其中对您的评价很是中肯。您的散曲创作是从市井生活写作开始的吗?

答:首先要感谢赵义山教授的厚爱和谬赞。但是,我知道我是无法和历尽磨难却终不改达观天性的著名散曲家萧自熙先生相提并论的。至于说我“专注于芸芸众生和市井百态”倒是事实。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介草民、是个草根,是在市井中生活的人。我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也知道百姓们是如何用幽默的心态和调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憎的。而这些正是散曲创作的“曲料”,是接地气的素材。我不了解高层的生活细节,所以,写东西只能从市井生活开始。

问:您有很多写家人的作品,比如写老伴儿,写父亲,也都是把自己和家人作为市井百姓的生活来写来表现。比如《【正宫·醉太平】 九十岁老爸包饺子》:“‘龙头’不拄,挽袖帮厨,今天要露老功夫,看谁不服?左边先把皮儿拿住,右边要㨤盆中物。叫他洗手紧说不:‘反正开锅要煮。’”老人家的动作言语如在眼前,无比可爱,我当时读了几乎笑傻。这首作品很注重细节动作的抓取,没有一句议论。请问这首作品是否达到您的创作理想?这首曲当时的创作构想是什么样的?

答:是的,我的曲作中写家人的作品不少。这是因为我熟悉他们、爱他们。他们都是好老百姓,有很多值得一写的趣事。

您举例的这个曲子是基本写实。我的老父亲喜欢给家人包饺子,有瘾。九十多了还初心不改,看到包饺子就要上手帮忙。至于“反正开锅要煮”却未必是老人说的。记得是老人说要洗手,而大家开玩笑说算了吧,反正要煮的。我写曲子时把这句话加到了老父亲的头上。为了突出人物增加“曲趣”而已。至于您说的“注重细节动作的抓取”倒是我的创作追求,我主张用动作和对话表达所要书写的内容,这样才会有画面感。而“议论”往往夹杂作者的主观判断,而不能给读者以“真实”的感观效果。当然,动作和对话是可以剪裁的,不必过分拘泥。

问:别人的话移至老父亲身上,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这是符合生活真实的一种典型塑造方法,新文学小说创作常用,而当代诗曲作者通常并不甚通此道。我想您这一说,应该会令很多曲作者茅塞顿开。当代曲人中,我目前尚不知有谁的作品能比先生作品更入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谓“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曲味的。先生曾经有一首《【中吕·山坡羊】当垆川妹》写道:“窈窕身段,时髦打扮,从头到脚南博万。小蛮蛮,玉环环,文君香火何曾断?最是回头一望间,白,我的天!肥,我的天!”我读后捧腹不已,叹为观止。我听说这首作品一出手就引起轰动了。直到前段时间还有人提及这首拍案叫绝。先生能否谈谈这首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

答:呵呵!这个曲子纯是游戏之笔,没有大意思。那年在成都,滕伟明老兄叫我吃饭,还请了周啸天和赵义山。吃的是火锅。成都有一句玩笑话,说火锅里还残存着卓文君的口水。那天的服务小姐白白胖胖,是典型的川妹子的形象。大家酒足饭饱尽兴而归。在酒店里我趁酒意写了这个曲子,发在网上。没想到达州的冉长春安全东李荣聪等一帮朋友看到后就传开了。是捧场的朋友情份而已,曲子写得也未必好。

问:作品说“白”,稍觉惊奇,然而说“肥”,简直惊掉下巴,这种落差所带来的阅读体验真是妙极了,是趣之所由来。这里的写法和写诗的陡转异曲同工。写作者须得会些萦回陡转的手段。先生在散曲创作过程中对这方面一定有所体悟。

答:您说“写作者须得会些萦回陡转的手段”,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写诗作文讲究“起承转合”,写散曲尤其是这样。其中“转”最为重要。所谓的“曲趣”、“豹尾”往往由这一“转”而来。这“转”可以突兀,但必须合理;可以好玩儿,但不可耍贫嘴;可以升华,但不应故意声嘶力竭地拔高;可以递进或跳跃,但应该有迹可循。“转”的最好结果是既顺延了前文的意思,又出人意料使人惊叹。我们常说散曲的转结要“出彩儿”,便是这个意思。

问:您这里谈到了“转”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其实都是现实创作中曲作者(包括诗作者)在“转”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您归纳得特别好。这首作品的语言也表现了您的曲语特点。比如,“南博万”这类洋词本土化的借用在您的作品中曾多次使用,给人感觉接地气,而且俏皮,这是您作品语言的一大特色。您在散曲创作中是如何进行语言锤炼的?或者说您的曲语言锤炼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其实“洋词本土化的借用”也不是新鲜事儿。人们的调侃解嘲的性格使然,常常会把谐语或外来语借作日常语来使用。像你们东北把面包叫做“大列巴”、把小水桶叫做“喂大罗”,使用的便是俄语的谐音。现在我们常说的英语“白白”,几乎约定俗成取代了“再见”的中文表述。有时开玩笑也把吃饭叫做“密西”,颇有对日本侵华行为的嘲讽意味。这或许就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我们在写散曲时可以偶然如此效法一下,增加些突兀的新鲜感。但切不可以此为务,只是片面追求这样的效果。这样一来就好像饭后向人显摆塞在牙缝里的肉渣,给人不舒服的感觉了。

问:是的。俗须适当,否则便是贫嘴了。先生大概是从哪年开始进行曲创作的?契机是什么?

答:我第一次知道散曲是在1965年,那时我正上高中。我们的语文老师丁传陶先生开了个讲座,讲解赵朴初刚发表的散曲《某公三哭》。丁老师的讲座使我了解了散曲的魅力。后来在《中华活页文选》上又读到了元朝睢景臣的散套《高祖还乡》,更使我迷恋上了散曲。当时的政治环境是不适于散曲创作的,有人偶尔写写也只是朋友间玩笑酬酢而已。记得我在七十年代写过一个《方帅自叹》,是和一个同事开玩笑。同事姓方,我的意思是当不了元帅当个“方帅”好了。那时手头没有正规的曲谱,写作时多是根据前人例曲描摹。直到后来读到了赵义山教授的《元散曲通论》才认真皈依散曲,逐渐走上了正途。

问:有人把散曲归于讽刺诗,您怎么看?您认为散曲最宜哪种题材创作?

答:有人把散曲归类于讽刺诗一族,这的确是个误会。其实对散曲来说,题材是没有限制的,无论是歌德抑或针砭都可以入曲。关键是作者对于所写的题材要熟悉要剪裁,要有个巧妙的构思。我曾写过一个《【正宫·塞鸿秋】老父亲和他的抗日勋章》“已经淡忘枪和炮,龙头拐杖当依靠。勋章成了还童药,胸前不舍轻摘掉。为因不染尘,致使金光耀,时常对镜悄悄照。”

这本身就是在歌颂英雄,是“正能量的”。但由于剪裁得当,行文时并不是空洞地呼喊,而是通过老父亲珍爱勋章的动作,展示老人对荣誉的珍视。特别是结句“时常对镜悄悄照”写出老人的童心:又想照镜又不好意思,怕家人说自己“显摆”,所以“悄悄”地照。这样,把老人的心理活动也就表现出来了。

至于“针砭”的,我曾写过一个《【正宫·塞鸿秋】藤海》:茫茫藤海茫茫雾,飘青流翠湿人目。枝缠蔓扯攀高树,芽争叶抢团一处。同根也比拼,邻里难相顾,纷纷要找出头路。

这是在石家庄藤龙山采风时写的。那里的一座山、整条沟都是青藤,甚是壮观。曲子的结句“同根也比拼,邻里难相顾,纷纷要找出头路”,既是写实也不乏言外之意,写出作者对世人你争我抢行为的针砭。我觉着写得也算有新意。

问:《藤海》这首我的感觉是写得有些刻意、用力了。我更喜欢《老父亲和他的抗日勋章》。这首《老父亲和他的抗日勋章》本来就是老干体质,结果被您写来,见趣见人性,不干枯不乏味,也就您能写得出。我曾经为这首写过点评。您从小一直生活在北京吗?您的生活环境对您的曲创作有什么影响?

答:我自十来岁时就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而且住在北京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附近。玩的是弹球拍洋画,是所谓的“胡同串子”,受的是京城文化的熏陶。北京从元大都算起,几百年帝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这些优越条件,使京城文化具有了皇家气派。但是,细分起来“京城文化”又可分为“京师文化”和“京味文化”。京师文化多属官员和贵族的文化;京味文化则是北京市井文化,是市民的文化。北京的市民文化造就了“局气”讲“礼儿”而又眼高手低的北京人。 局气,亦作局器,是北京方言,形容为人仗义,说话办事守规矩不耍赖,与人共事时既不怕自己吃亏,也绝不欺负别人。至于眼高手低,北京人由于见多识广,往往啥都看不到眼里。做起事来高的够不着,但对低的往往不屑。对于眼高手低,或许应该一分为二。眼高不是错,手经过锻炼是可以提高的,怕的是眼低,眼要低了手怎么也高不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是适合“曲人”生存的。京城的历史、人文、饮食、变化等等,处处都有适合散曲创作的“曲料”。更何况,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等京籍散曲大家旳遗风犹在,所以,北京自然是应该出散曲写手的地方。

后来,我高中毕业后到青海支援“三线”建设。青海是一个梦一样的“人神共住”的地方。那里是民歌的海洋,著名的“青海花儿”几乎人人会唱。我供职的工厂四周都是农村,我们没事就跑到地头听给蚕豆除草的“尕娘娘”唱花儿。花儿是有词牌的,像“水红花”、“尕马子回来了”、“阿哥的白牡丹”等等,都有一定的格律,颇有词曲的遗风。如果能听懂唱词,你会为其大胆的表白美妙的比喻幽怨的倾诉和热情的歌颂所感动。从这意义上说,青海也应该是出“曲人”的地方。

我生活过的地方,北京和青海,对我习作散曲,都是有影响的。

问:您的作品有浓郁的京味儿,是在用散曲记录北京的故事,您的创作有这个方面的主观目的吗?您的曲创作目的是什么?

答:是的,我是主张北京的曲友写“京味儿散曲”的。这一方面是为了让散曲这一文学体式回归京城,更重要的是让崭新的京城情调趣味付与散曲新的面貌新的内涵新的生命。其实不只是京城,各地文化都应有各地的特色,各地散曲都应有地域的追求和面貌。伟人曾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文学作品、适用于散曲。

问:您说的是。文学创作大多从“我”始,又从“我”收,这是一个成长、成熟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方向上的大体走向。“我”即包含“我”所处大语境和微语境,也包含外语境和内语境。本土是外语境、微语境,影响着作为灵魂精神存在的创作内语境。本土写作之所以被推崇的原因或许在于,本土是作者最为熟悉的,也就是说,还是要写你最熟悉的。初学者往往从“我”出发之后失去自我,于是东一耙子西一扫帚,各种折腾,各处探索一圈之后再回头来,才又找到“我”。当然这种折腾和探索也都是有益的,也都是创作积累,是积沙成塔之沙,重新找回的“我”确乎也不同于初出发的“我”。应该说,您所有的生活积累都在为着您的散曲创作做准备。生活的准备有了,知识的准备也有了,就差不多只剩下创作磨砺了。您最欣赏的古代曲作家是哪位?

答:元代曲家除了关、白、郑、马,我最欣赏钟嗣成了。钟嗣成(约1279——约1360),元代文学家、散曲家,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寓居杭州。屡试不中。钟嗣成的一大贡献是撰写了《录鬼簿》一书。该书记载了金元曲家一百五十二人,几使两代知名曲家,囊括殆尽。著录杂剧名目达四百五十二种,占了现存五百可考元人杂剧剧目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成为后人研究元曲的最重要的资料。除此之外,钟嗣成还是一位十分成功的散曲家。他的《【正宫·醉太平】落魄》写得十分地道,曲子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化庄为谐化俗为雅,塑造了一个风流乞丐的形象。曲子一组三首,录其一:“绕前街后街,进大院深宅。怕有那慈悲好善小裙钗,请乞儿一顿饱斋,与乞儿绣副合欢带,与乞儿换副新铺盖,将乞儿携手上阳台,救贫咱波奶奶!”他所描写的形象,与其说是“乞儿”,毋宁说是落魄文人,是元朝那种“九儒十丐”的不合理社会所产生的怪胎,使人读后苦笑之外,油然而生愤懑之情和不平之气。其写作时所具有的曾经纵浪大化后的淡定态度,可以给后世的散曲写手很好的启发。

问:现当代的曲作家作品您最欣赏的是哪位?

答:散曲的再次复兴并被人们认识,也就是近二十几年的事。随着旧体诗词浪潮的兴起,散曲也被记起。特别是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的成立,带动了散曲浪潮的兴起。现在全国写散曲的人大概有两万人左右。虽然与写诗词的二百万人相比,散曲还算是“小众”,但已有很大进步了。因为散曲与诗词相比,入门的门槛要高得多。有人认为曲和词都是词牌体,照谱填字就可以了。这是一个误解。曲和词的区别就在于曲有曲的味道。而能把握、体会并写出这种曲味,是需要写手认真修行的。因此,尽管目前已有过万的散曲写手,但恕我直言,真正形成自己风格的作者却不多。因为,写好散曲实在太难了。

在众位散曲作家中我最欣赏的是陕西的徐耿华。

耿华兄在大学是学历史的,毕业后被分配到省文史部门工作,有很好的诗词基础,并且对人真诚热情又嫉恶如仇。他写的散曲明白浏亮,又妙趣横生。以下曲为例:

【双调.折桂令】老来乐(作者:徐耿华)

抛却了利索名缰,醒也堂堂,睡也堂堂。兴会良朋,高谈风月,闲话农桑。有闲情每天上网,无拘谨随遇而康。睡觉脱光,吃面喝汤,打麻将连庄,穿裤子宽裆。

曲子写的是作者退休后的轻松快乐的生活场景。特别是结句“睡觉脱光,吃面喝汤,打麻将连庄,穿裤子宽裆”,活脱脱画出了一位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陕西老头形象,堪称经典。

问:嗯,耿华先生这首作品写出了性情性格风标,是比较出挑的当代作品。但我感觉“堂堂”“随遇而康”用之未必稳当,“兴会良朋,高谈风月”未能熟而出新,所以作品不无瑕疵。

答:其实,一首散曲有个好的转结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不错了。不可能句句都是经典。即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若不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名句,也未必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问:是这样。我也一贯喜欢有瑕疵但是闪光的作品胜过没有瑕疵但是乌突突的作品。先生的散曲创作主张是什么?曲法观念是什么?

答:我对散曲的基本主张是散曲要“趋俗尚趣”。所谓趋俗,是不是越俗越好呢?当然不是。这个问题元代的周德清早就用“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概括过了。做啥事都过犹不及。“散曲”的文体应该是一种活泼灵动的诗体,过分的文气未免拘谨拿捏;而少了文采又显得野蛮散漫、而走向自然主义。所以这“俗”完全在掂量把握之间,不俗会失去散曲的本旨,过俗则会使曲作放浪庸俗。所以说写散曲,语言要“趋俗”而不可媚俗。所谓趋俗,是指话要通俗,而内容却不然。关于“尚趣”。趣味是散曲的灵魂所在,人们欣赏散曲,就是冲着散曲的趣味来的。这个“趣”应该是“雅趣”,是“会心”的沟通,是聪明的调侃,是智慧的幽默。这趣,可以是生活的情趣,可以是对所见所闻的机智风趣的表达。也许是同样的意思,但改变了一种说法,使人读后会有心灵的颤动,能久久回味,而不应是过分直白地人云亦云,更不应是技穷之后的耍贫嘴。但是,曲之“趣”并不都是“刺”。曲人要用“曲语”来写曲。所谓“曲语”,简单说就是要“把雅话说俗”,同时又要“把俗话说雅”,在雅俗之间走钢丝。这才可以体现散曲的观赏性的特点。当然,要使曲子写的有趣味,作者需要有曲人的巧思和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这便是功力之所在,是需要长期磨练的。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曲思”的说法。在构思一个作品时就要遵循散曲的规律思考和剪裁,而不要以写诗词的办法去设计。这个问题是需要专门展开来论述的。

问:诗词曲各有其味,各用其思,体裁的转换需要思维转换,所以作者通常专擅一种,能够数种兼通并不容易。那么在曲的创作范畴,先生认为真正的散曲作家的素养包括什么?

答:我想借用我的朋友、诗评家燎原先生的话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写散曲,在我看来须得具备这样三个前提: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盘底座;历经蹚水滚泥的人生后纵浪大化的精神境界;濡染于众多相邻艺术门类中所获得的激活性元素和变革精神。”说的很是中肯。

问:这三个前提中的每一种能达到都需要时间积累,如此看来,年轻人想写好散曲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喜欢,就应该从年轻时候积累。先生最受益的理论著作或学说(含诗话、词话)有哪些?您最欣赏这些著作或学说的理论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能否谈谈以给年轻人一些借鉴。

答:前面我已提到,在我习曲的路上,赵义山教授的《元散曲通论》对我影响很大。赵教授的这部作品对北曲的形成、北曲的曲牌宫调、元散曲的体式、元散曲的特征、元散曲与元杂剧等内容进行了论述。当时我尚处在对散曲临摹的懵懂阶段,读了这本书,有豁然开朗之感。从此,散曲习作才逐步走上正途。

另外,沈复的《浮生六记》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蒋坦的《秋灯琐忆》汪曾祺的小说和丰子恺的漫画等也给过我创作启示。这些作品常被人称之为没有大用的“闲书”。但是读来却使人总为作者的真情和童心感动。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无用之用”吧。

问:也就是说,其实所有的闲读都在养气、养趣,一旦投入创作,“人气”即为“文气”“诗气”“曲气”,以及“文趣”“诗趣”“曲趣”。反之亦然,所谓文章见人品,是镜像效应。您衡量一首曲作品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答:这是个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评价散曲和评价诗词有相通的地方,这就是首先要基本合律,读起来浏亮不拗口,起承转合要合理通畅。但是,散曲又要有散曲的艺术特色,就是作品要有“趋俗尚趣”的曲趣。否则就和诗词就没有差别了。关于“趋俗尚趣”,前面已经谈过。这里再赘述一下所谓“俗”的问题。散曲的看似“口语化”的很俗的语言是经过归纳提炼、从“口语”中提纯净化而成的语言。记得有个舞台戏叫《法门寺》,写权奸大太监刘瑾私下对小太监贾桂说:“桂儿,坐下吧。”贾桂说我“站惯了”。“站惯了”三字表现出了一个奴才许多话外的台词。这“口语”说来看似随意,但细想来却没有其他语言可以替换。这就是经典。以至于有了所谓“贾桂精神”之说。如果贾桂不是说“我站惯了”,而是说“小的不敢坐”,就会显得主仆之间关系疏离;如果说“我哪儿能坐呢”,则显得贾桂有溜须之嫌。想想,咋说也不如“我站惯了”这句台词有趣味有嚼头。这也凸显了所谓的“俗趣”之美。

问:这种锤炼能力的养成需要相当的文学功底和阅历,现今曲作者通常是不具备的。您认为当代曲创作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一般作者普遍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是否有解决的办法?

答:前面说过,散曲重新兴起时间较短,写手入道时间不长。遇到些问题很正常,只要及时扭转,都无碍大局。而且,有些问题即便在写诗词的队伍中也有存在,同样需要注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跟风多,真情少。一件大事出来(或将要出来),写手闻风而动,纷纷写曲祝贺欢庆(或预祝),有时还没弄明白是咋回事,先写起来再说。也不构思也不剪裁,更不考虑起承转合,唯恐落在人后。结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真情实感,只是热闹而已。虽统计下来洋洋数千首,但却质量平平,鲜有可称道者。这样的作品虽有万首又将如何?一阵风过后归于平寂,留不下一丝痕迹。我们不是说要争取诗词曲入史吗?入史首先要有好作品,而不应把次品留给历史留给后代。

二、码字多,曲趣少。也可能是初入门槛,一些散曲写手只满足于照谱码字,而且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元曲的继承和敬重。照谱码字固然不错,因为做任何事都要有个规矩。“谱”就是散曲的规、矩。这里且不讨论“谱”是咋来的,只是说散曲的灵魂在于曲趣而不在于个别字是否“离谱”。有一句话说“曲无定谱”,那是因为散曲本为唱词,是与音乐相伴相生的,词乐曲唱是一体的。后来由于音乐谱的失传,只有文字留下。后人勉为其难甄别衬正加注了平仄以标定字位。这便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曲谱”。由于对衬正和唱腔的认知差异,使得标注平仄时也有了不同之处。只能是大概趋同罢了。这就是流行的曲谱不同的原因了。因此,我们对散曲的继承,是要在基本尊重已有的“曲谱”的基础上,继承散曲的灵魂,也就是散曲“趋俗尚趣”的本色。除了大赛时为评比方便约定以何体式投稿外,平时的习作中应该多在曲趣上下功夫。当然关键字位的平仄是不可撼动的,若非关键处(非务头处)的字位,为不以词害意,略有失“律”,不必当成大逆。还是那句话:“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所以,我们照谱习曲是对的,但切不可不问曲趣只是照谱码字,否则就是弃本求末了。

三、议论多,形象少。诗词是如何给人留下印象的?主要是形象的描写、是恰当的比喻,是精彩的对话。写南方的山水不说美啊好啊!而是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于是人们记住了。说佳人的寂寞孤独,不说愁啊苦啊,而是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于是,人们赞叹了。另外,女主人与“卷帘人”一句对话“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硬是在我们耳边环绕了八九百年。这些应该给习曲的人很好的启发。散曲由于体量较小加之对趣味的特殊要求,更需写手要惜字如金,不可把篇幅浪费到空洞的议论上,而应该寥寥数语把鲜明的形象展示给读者。就像雕塑家和漫画家一样,用作品说话,无需冗余的解释。

四、特别要指出曲风词化的问题。散曲这一韵文体式,本身就是诗词不断创新突破的产物,是金元之际由南宋俗词加上民间小唱和少数民族歌曲结合而成的新的歌词。以至于成了与诗词并列的三座韵文高峰之一。从一开始,散曲关注的就是民间烟火亦即“时代之音”。散曲是最易与时代结合的文体了。由于它通俗多趣可讽可颂,非常容易被人接纳喜爱。即便是再大的题材,也可以写的轻松幽默。但是,值得一说的是,目前散曲创作中有一种“曲风词化”的倾向。固然,曲和词都是依谱而作的韵文,但是散曲的艺术风格与词是有本质差别的。简而言之,词雅而曲俗;词旖旎而曲市井;词婉约而曲直白。说到底,写散曲就是要把时代的语言在曲谱的框框里说的俏皮有趣,而不要故意引经据典诘屈聱牙。任中敏在《散曲概论•作法》中论及词与散曲的差异时说道:“词以婉约为主别体则豪放,曲以豪放为主别体为婉约。”所以曲风词化绝非正途。尽管散曲作为一种诗歌的体式,也必然会发展变化。但是绝不会也不应该向词退化。如果曲退到词,那词如何退呢?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散曲写手不可不察也!

问:是的,今人诗的形象性也弱。另外先生所谓“曲趣”,我每每能从先生作品中读到,前面所谈及的作品中都有,所以令人读之不忘。那么散曲创作如何得“趣”?先生对此一定有什么方法体悟吧,能否谈谈给散曲习作者以教益?

答:要想回答这个问题,要首先说明什么是“趣”。我们所说的“趣”实际上是指“趣味”,而“趣味”是有让人感到快乐、愉悦和有滋味的特性的。所谓“曲趣”便当如此。行文时未必声嘶力竭,但话说的要有嚼头,能使人会心会意产生愉悦感。宋叶适在《跋刘克逊诗》中说:“怪伟伏平易之中,趣味在言语之外”,就是指的这个意思。要把“怪伟奇绝”的意思用平易的语言表达,使得“趣味”成为“言外之意”。但是切记,绝不可让人像猜谜语一样摸不清头脑。散曲的趣应尽可能化雅趣为俗趣,像马三立说的相声一样:治疗浑身痒痒的祖传秘方只不过“挠挠”二字。请看拙作《【正宫·塞鸿秋】街头问路》:大娘正把闲嗑唠,行人问路躬身笑。查完籍贯又查执照,半天没想起如何到。离开半站多,又把行人叫:“我们真的是不知道。”写的是一个外地人在北京街头问路的故事。北京的大妈认真热情而且警惕性高,当然也不失好奇心。把问路人的情况问了个“底儿掉”。结果,还是不知道如何走。写到这里已经把北京老太太的形象写清楚,问路人也走了,本来可以结束了。但是,大妈十分认真负责,非要把已经“离开半站多”的行人叫住,追加一句“我们真的是不知道”,这“曲趣”的结尾就使得北京大妈的形象更加好玩儿更加多元更加丰满了。

问:所以,“曲趣”的一种就是典型的丰满的“好玩儿”的。可以这样说吧?

答:本来这个问题我想展开来说的 ,比如作者的经历性格人品等等。但说起来太长了,也太复杂。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说。

问:您有什么其他经验、教训、建议可以提供给后来的散曲习作者吗?

答:我有时在网上翻看自己过去的作品,常有脸红的感觉。觉着幼稚和不成熟。所以,我建议写手一个作品写出后不要急于示众,先放一放。待过几天后再拿出来修改,这样或许能发现瑕疵和不足,改得会更满意一些。不过,这是我的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问:这一点我写诗也有同感。准备正式发出的东西,我会放置沉淀一段时间,再回头反观,问题顿现。平时写诗我会发朋友圈,一方面有些朋友会看了提出意见,一方面自己也会反复发现问题反复修改,这是另一种沉淀形式。关于曲创作的未来10年您有什么期待吗?

答:我还能活十年吗?呵呵!

问:先生创作性情开朗,精力旺盛,睿智明达,我的感觉年龄根本不是问题。之前不认识先生,但从作品感觉时而风趣时而顽皮,自在自然,任性而来,元气满满,全然不同于众人。纯粹因为作品夺目喜爱,我曾经点评过先生散曲多首,尽管我之前并没写过散曲作品。关于当下散曲评论(含微信号点评)您有什么评价和建议?

答:当下文学批评是个弱项。散曲由于体式特殊,批评文章(尤其针对当代曲作者作品的批评文章)更是少见。所以,我特别感谢和珍视您对拙作的点评。您的每一篇点评我都收藏了。对于文学批评,我希望有关部门和专门家也要引起注意,把精力和才情分出一些放在散曲的文学批评上。这对文学的进步,对作者队伍的发展和素质提高都是有好处的。

02

受访者南广勋先生散曲作品选

【双调·湘妃怨】卖梨西施

秋梨满树坠弯枝,卖果村姑归去迟,来人摘取凭由自,低眉羞似痴。倚篱门微扭腰肢。身如垂杨柳,腿似白鹭鸶,红霞里站着个西施。

2013.11.23

【中吕·山坡羊】卖南瓜的“女汉子”

高高的个,黑黑的色,胸襟险被瓜撑破。袖高捋,眼踅摸,逮着一伙观光客:“色儿绿的有机成分多。瓜,先上车;钱,咱再说。”

2013.11.23

【中吕·山坡羊】 戏写韭园酱菜黄老板

开心弥勒,游方侠客,天生一个贪吃货。日踅摸,夜琢磨,人间百味都尝过。腌菜十年修正果。官,也认可;民,也认可。

2014.01.20

【正宫·醉太平】初雪

云垂阔野,雪落天街,银蝶乱舞打眉睫,心舒意谐。西山遥望如仙界,盘山小路人踪灭。老妻换下绣花鞋,寻梅去也!

2014.02.07

【正宫·塞鸿秋】看山桃

今生空在江湖混,双足未践风流阵。老来误入桃源郡,方知红粉妖娆甚。扑鼻阵阵香,贴面层层印。咱平白交了桃花运。

2014.02.26

【双调·水仙子】西安街头

憨憨少妇胖杨妃,素面宽衣懒画眉,快人快语嘎嘣脆,匆匆走似飞。手机呼、骂个阿谁?夹馍肉,大草莓,边咬边追。

2014.05.18

【仙吕·一半儿】老年合唱队

情歌声里忆当年,叵耐苍苍双鬓斑,飞鸟流云不再还。向青天,一半儿合声一半儿喊。

2014.10.24-25

【双调·殿前欢】贺志德新居落成

忒新鲜,平房扣个顶尖尖。山乡别墅洋装扮,天上人间。门前半亩园,窗后桃花岸,恍入长生殿。墙头阙处,补座青山。

2015.01.07

【中吕·朝天子】同学会遇伊人

是她!是她!眉眼新描画。五十一载一抹霞,常在心中挂。岁月浮槎,云水摩崖,温凉一碗茶。“看啥?看啥?没见过白头发?”

2015.02.02

【正宫·塞鸿秋】出门儿之前

手机铃响如催命,老妻叮嘱如敲磬:“人前莫耍青头楞,餐前两手擦干净。烟须少少抽,酒莫多多用”。呀,简直就是“叨叨令”。

2015.02.04

【中吕·山坡羊】老两口看电视剧

瓢盆刷过,门窗栓过,偎猫抱狗屏前坐。美宫娥,俊阿哥,钢刀利斧人头落。看到关灯钻被窝。名,没记得;人,没记得。

2015.04.28

【中吕·山坡羊】深秋山中夜宿

星光明灭,松风凄切,寒流已过长城界。路横斜,树横斜,清辉一把山间月。雁语声声归去也。呼,高一些;应,低一些。

2015.10.12

【双调·折桂令】题图:聊

坐门前、两个亲家,一对白头,两朵菊花。丽日和风,槐荫柳絮,鸡狗鹅鸭。咬耳朵、眉飞目眨;拍巴掌、大笑哈哈。谷子芝麻,媳妇娃娃,旧事新闻,啥乐聊啥。

2015.11.05

【中吕·山坡羊】 故乡行五曲

与堂兄探祖茔

天阴云密,风声嘹唳,碑石冷落埋身地。草凄迷,柏疏离,寒鸦野鹊挥不去。白发堂兄说又比:“我,躺这里;你,躺那里。”

百岁大娘

不饥不饿,不悲不乐,垂眉闭目白头鹤。苦劳多,阅人多,日出日落天天过。百炼金身成正果。醒着,一坐佛;躺着,一卧佛。

堂兄

七十开外,雄风犹在,宽裆棉裤粗腰带。短须白,寿眉白,毛巾裹个包头戴。说到动情鼻涕甩:“叔,咋不来?侄,咋不来?”

大娘百岁密诀

得失赔赚,人情纷乱,佯聋作瞽装没见。不贪甜,不贪咸,天天小米熬稀饭。土炕柴禾烧的暖。人,躺半边;猫,躺半边。

祖屋

夕阳残照,寒烟缭绕,枯枝老树昏鸦叫。旧砖雕,破窗寮,依稀还见当年貌。断壁荒檐都是草。门,拆掉了;人,离去了。

2015.11.12写毕

【正宫·塞鸿秋】攸县行吟五曲之遇卖菜人

青衣短裤粗腰带,芒鞋斗笠竹烟袋。胡茬亚似周仓态,箩筐挑满时鲜菜。嘲哳语不通,我买他不卖,哈哈大笑说“白拜!”

【正宫·塞鸿秋】攸县行吟五曲之街头擦鞋女

兰花套袖莲节臂,围裙护腿胸前系。挥刷扯布真麻利,答言应语不经意。收完雇主钱,又把行人觑,不瞧眉眼专瞧地。

2016.10.19-22

【正宫·双鸳鸯】老妻

老乖乖,小乖乖,满脸菊花次第开。臭美归来疯未够,耳环偏要我来摘。

2016.11.04

【中吕·山坡羊】拾荒者

出身穷县,搭窝桥畔,春花秋月没心看。不得闲,不说烦,拉车提袋天天转。您老扔完他再检。瓶,也是钱;盒,也是钱。

【中吕·山坡羊】弹棉者

房前屋后,单弦独奏,求凰琴曲无停逗。美丢丢,乐悠悠,便伯牙再世也难能够。只要木锤拿在手,人,随处走;钱,随处有。

2016.11.06-07

【中吕·山坡羊】吃东北杀猪菜

招牌高挂,红灯高挂,白膘酸菜宣传画。大窗花,旧锄耙,辣椒悬在房檐下。迎客大妞呼的嗲:娘,来客啦!娘,来客啦!

2016.12.14

【正宫·塞鸿秋】同桌的她

补丁棉袄军装罩,毛刷小辫东西翘。有人呼叫先答“到”!歌儿出口就荒腔调。人说闭月容,我道羞花貌,可惜不肯轻言笑。

出操站队她吹哨,下乡劳动她拉套,能为集体争荣耀,可惜成绩不着调。课堂提问时,立正高声报:“问题暂且还不知道!”

文革两派瞎胡闹,女扎鸡血男吃药。像章闪闪别军帽,手拎皮带青筋暴。为因父走资,致使从天掉,丧家的小狗没人要。

下乡三载泥汤泡,黑帮烙印没清掉。山深鲜有阳光照,委身村干寻依靠。头年生朵花,后年养个炮,手中牵着怀中抱。

父亲戴上新官帽,文姬归汉时机到。回城的道路弯弯绕,娇儿幼女谁关照?婆婆捶腿哭,丈夫拍胸叫,都说蛋打鸡飞掉。

今年聚会回学校,别人早到她迟到。一头白发三分掉,皱纹满脸深如烙。悄悄躲旮旯儿,懒把窗台儿靠,依然不肯轻言笑。

2017.01.12-13

【双调·水仙子】早春整园

李花已吐小咕嘟,新草芊芊有似无。撩衣坦露将军肚,钩挠八阵图。待田园平整如梳,叼烟斗,倚鹤锄,看云卷云舒。

2017.03.05

【中吕·山坡羊】雨天老俩午餐

天低云厚,花垂枝瘦,春风带雨薄寒透。俩馒头,一钵粥,盘中青菜些须肉。半碗酸甜家酿酒,你,抿一口;我,抿一口。

2017.03.23

【正宫·醉太平】邂逅

铜锅旱烟,小道河边,遇当年班里的小婵娟,把金毛狗牵。胸脯上挂着珍珠串,指头上箍着金刚钻,嘴唇上涂着“蜜幽丹”。比得俺英雄气短。

2017.06.16

【正宫·醉太平】修车老侯死了

说因胃肠,又道低糖,抬将树下按胸膛,已没了动响。日出日落平常样,三餐依旧油盐酱,补胎才记起找“猴王”,一丝儿念想。

2017.08.09

【正宫·塞鸿秋】戏写笛子演奏家毛建民

老山战罢归来际,肩章添豆人添翼。休言顶上空城计,曾经国宴凭来去。席间陪贵宾,用尽洪荒力,人家饮酒他吹气。

2017.08.20

【中吕·山坡羊】京城二大爷形状十五曲

遛早儿

尖头绒帽,围巾斜吊,坎肩再把棉衣罩。鸟拎着,狗跟着,当车安步林间道。相遇熟人先问好:“您,吃过了?”“哦,偏过了。”

买菜

喝足吃够,权当闲遛,老婆前走他随后。不低头,不抬头,猪羊不看肥和瘦。价码儿不听跟着走。来,抄着手;回,抄着手。

说“吃儿”

民生之要,焉能胡闹,不求丰俭求名号。地遥遥,路迢迢,穿城过巷寻得到。“便是豆汁儿也要喝的巧:焦圈儿,少不了;辣丝儿,少不了。”

吃炒肝儿

肝肠儿参半,色泽红艳,匀勾芡粉生拍蒜。味儿浓鲜,逗馋涎,无需匙箸来添乱。佛手朝天托着碗。吸溜,喝一点;吸溜,喝一点。

开饭

方桌不大,酸甜咸辣,高居上首君临下。筷儿一拿,话一发,“吃吧吃吧都吃吧”。别人这才能动“爪”。男,把菜夹;女,把饭扒。

观棋

喉间轻嗽,眉头轻皱,闲揣双手棉衣袖。上风头,下风头,螳螂黄雀争前后。君子观棋不动口。黑,也是友;红,也是友。

待客

“喜鹊*高叫,烟锅儿花爆,果然今儿个您来到”。手牵着,臂挨着,嘘寒问暖青砖道。走到门前帘儿一挑:茶,已泡好;酒,已烫好。

*鹊,京味儿轻读qiao

睡觉

背心儿脱掉,裤头儿脱掉,“出溜儿”钻进“神仙庙”。左瞧瞧,右瞧瞧,抬头再把“他娘”叫:“麻利儿把夜壶安置好。手,能够着;人,别碰着。”

节前赶庙会

商家摊贩儿,空竹沙燕儿,年节喜庆添一半儿。看钻圈儿,看春联儿,看麻绳儿红果儿穿成串儿。累了摊儿前歇个缓儿。灌肠儿,来一盘儿;面儿茶,来一碗儿。

梦里听戏

名角儿全到,难求一票,多亏儿子挖门道。眼儿不瞧,扇儿不摇,低头打板儿咪咪笑。唱到硍节儿一叫好,得,天亮了。哎,没戏了。

生病

额头没汗,浑身寒战,不思烟酒不思饭。病床前,对人言,“头疼脑热寻常见。同仁堂里抓一煎。药方,桌上边;药壶,橱下边。”

嘱咐

浑身没劲,茶不思进,想这回难破天门阵。对儿孙,道忧心,“只怕黄雀儿无人问。嘱咐你妈看护紧。鸟儿,别送人;笼儿,别送人。”

知足

九城儿玩儿遍,名吃儿吃遍,亲身得见王朝换。有衣穿,有床眠,老婆虽丑金不换。嫡女孙男围榻前。瞧,都顺眼;走,能闭眼。

病愈

刮痧灸艾,汤丸不怠,今生未了阳间债。鬼儿没来,土没埋,下床又把双足迈。走到门前头一抬:云,飘过来;鸽,飞过来。

庆寿

亲朋全到,儿孙全到,张灯结彩人环绕。罩红袍,捧仙桃,未曾开宴先拍照。长幼高低安置好:东,偎着猫;西,挨着鸟。

2017.11.09-16

【双调·水仙子】和老妻对饮

花生毛豆拌黄瓜,慢慢磨牙慢慢咂。老来没有多余话,温情似晚霞。小桥流水人家。浓浓酒,酽酽茶,直喝得人面桃花。

2017.11.14

【正宫·塞鸿秋】穿街走巷游北京十二曲

南锣鼓巷

前朝坊巷名声震,达官显贵留足印。为因没有拆迁尽,而今走了桃花运。官房改酒吧,“介扁儿”*包馄饨。中西混血浑不吝。

*“介扁儿”,北京方言“隔壁”的意思。

钟鼓楼

飞檐翘翼城中立,晨钟暮鼓成回忆。当年更点声迢递,吹灯起早需留意。如今楼下边,成了闲游地,遛弯儿歇缓儿吃“姚记” *。

*姚记炒肝儿店在鼓楼拐角处。

砖塔胡同

万松野老长眠地,王朝几代曾更替。秦楼楚馆风流第,才人书会悲情戏。人来寻旧踪,缥缈浑无迹,只有龙钟槐树街头立。

菜市口儿

当年宣武城门外,枭头斩首如切菜。而今清罢阴魂债,长街上下车行快。沿途店铺多,你买他来卖。宰人不再街名儿在。

老天桥儿

鱼龙蛇鼠杂居处,金车玉辇曾光顾。阔人到此寻玩物,穷人到此寻食物。穷的仍旧穷,富的依然富,天桥儿不是通天路。

永定门

曾经明代和清代,压根儿就在天桥儿外。不知祸了谁家害,一声令下拆得快。而今又重修,幸好蓝图在,麻溜儿拨款麻溜儿盖。

牛街

清真大寺如宫殿。楼房白绿接天苑。回民在此居来惯,美食成了新名片。粘糕与甑儿糕,便宴和华宴,蓝旗招展争相唤。

后海

漕船昔日帆如幄,茶楼酒肆争宾客。妖姬弦索樱唇破,残星隐隐席不撤。而今多酒吧,虹影玫瑰色。单纯喝酒谁来这?

虎坊桥 *

曾经老虎盘居地,啸声十里人心悸。自从换了新皇历,兽王一去无踪迹。桥借虎扬名,虎借桥延续,偶然闻到腥臊气。

*虎坊桥原为皇家养虎之处。

报国寺*

牌坊还在门前立,寺名依旧存真迹。僧人游到何方去?空留大殿檐飞翼。报国不报国,未可知心意,人人只管玩儿钱币。

*报国寺在广安门内大街菜市口以西。现在是古钱币交易市场。

白塔寺*

天雷地火经多次,僧寮佛殿烟消逝,唯余白塔存人世,素衣皂帽当标志:亚赛闷葫芦,默默熬时日,难言心里难言事。

*妙应寺又称白塔寺。白塔是至元十六年(1279年),由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建成的。后因雷火烧毁了寺院所有的殿堂,唯有白塔幸免於难。

德胜门

天兵得胜还朝路,鞭敲马镫人拍肚。将军介胄山呼处,君王恩赏施甘露。莫道若金汤,莫道江山固,闯王也打这城门入。

2017.11.17-27

03小梅点 评

【双调·水仙子】早春整园

李花已吐小咕嘟,新草芊芊有似无。撩衣坦露将军肚,钩挠八阵图。待田园平整如梳,叼烟斗,倚鹤锄,看云卷云舒。

【郎晓梅评】用语形象劲道。作品兼用口语词与文言词。即如,我一读到“小咕嘟”就忍不住笑出声来。真是可爱透了。这“口语化”的活泼生动欢快欣悦的极致到位是文言所不能到达的。又用“将军肚”,勾勒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谓形象饱满欲跃出文字屏幕,亦可见作品外的作者的诙谐风趣乐天派的可爱样子。此外亦用“撩、挠、梳”等俗常用字,皆与人亲近,颇为可喜。所用文言词譬如“八阵图”“鹤锄”等,和口语词于一首作品中,整体调子能够做到和谐不忤,是可嘉处。另有“有似无”反义词对用写草之新可谓新奇而合理,比之鲜明可见的草,于若有若无之间的应算得是更新的草了。但有商榷两处:一为“芊芊”与“有似无”的状态矛盾,“芊芊”意为“草木茂盛的样子”,一为“云卷云舒”固然其妙不可企及,但今人用到泛滥,读来很是消解阅读快感。看来前人窠臼饶是高高妙手也时常不觉跌落其间自拔不得。我等常人或也可聊以******。

【正宫·塞鸿秋】老父亲和他的抗日勋章

已经淡忘枪和炮,龙头拐杖当依靠。勋章成了还童药,胸前不舍轻摘掉。为因不染尘,致使金光耀,时常对镜悄悄照。

【郎晓梅评】45字,只写一个扶拐老人悄悄照镜子这么一个寻常人不会在意的细节动作而已。然而初读觉着老人这举动像孩子一样,有趣。再读却不由得伤感。这是一位英雄,在很多事已经不许头脑留痕的老年,他独独呵护着那枚勋章。或是血雨腥风,或是枪林弹雨,或是回不来的战友,所有关乎那场战争的故事,都承载于那枚小小的勋章。它或似一个按键,读者情一动,则键动门开,人便穿越游走于那个时空长廊,于是那些残酷的浮光掠影,次第频仍逼面而来。抗日之事,不以呼号咒誓,写来全无颂歌应制之习气和时病,而能出别一番耐读的风气面貌来,或在作者“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敛情之功、写形之力。盖不是大题材不可写,而是大题材看谁写。倘无如是举重若轻之笔力,举轻若重,龇牙裂眦,粗脖战股,自然难看,谁忍卒读。

【双调·水仙子】过“圣诞”

洋节引进任铺排,土灶柴锅烧起来,粉条猪肉熬白菜,直吃得肚儿歪。见熟人把手一抬:好啊右,顾的白,恭喜发财。

【郎晓梅评】笑翻了,见谐趣。谐趣,古已有之,难能写今人特有之谐趣,作即时创新。写洋节本土化,写洋文化在与本土风俗的激烈碰撞中所遭遇的消解和融合,这是南先生独创,有其鲜明的时代色彩。其鲜明的时代色彩体现为,作品表层的所写现象本身的发生时间,和作品底层所表达的国人从容的文化包容和自在的文化改造以及其所源出的根本的真正的文化自信。从写法上看,其高超之处之一在于,作品拈取圣诞日其(或其所见人)活动的两个典型细节:土灶聚餐和中西杂合的问候,全无议论,只靠两个细节说话,有其强大的客观表现力。其二,炼词出人意料而妥帖,极富词趣。最引人处一为对“好啊右”“顾的白”这两个国人所熟悉的英语问候语的音译处理,利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汉文口语化俗字借音处理,音准极近老百姓的洋泾浜语音,所以生活化,令人捧腹;一为“好啊右,顾的白”与“恭喜发财”中西两组语词同现对立的相映之趣。此外其中“熬白菜”取于北方方言,接地气,读来无比随和亲切。作品一如往常表现着南先生的豁达和风趣。朱光潜《诗论》说:“丝毫没有谐趣的人大概不易作诗,也不能欣赏诗,诗和谐都是生气的富裕,不能谐是枯燥贫竭的征候,枯燥贫竭的人和诗没有缘分。”又说:“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谐。”大抵不错。

【正宫·塞鸿秋】励志四曲之锥刺股

手拿锥子心中骂:翻书便困丢人煞!昨天订了新规划,读书犯困就锥扎胯。坚持才一天,岂可轻言罢!白墙照影扎三下。

【郎晓梅评】先生曲趣有毒,教人上瘾。四曲各趣其趣,别有一种高不可攀的大俗之雅。取其四剖开看看:其一,善设包袱,沉得住气,前六句铺排造势,毫不漏气,直至最后一句突变,陡然打开包袱,造成前后反差,然而意外理内,成其奇趣。其二,炼字功夫看不见有多高,“胯”,俗得掉渣儿的字儿被用得铿铮作响;“罢”,文言字儿颇能和俗字和谐共处;“煞”,凑韵凑得这么得劲儿,也真是没谁了。作品已经鲜见地超脱于语言的束缚之外,以有如一根动脉贯穿通体的天真自在的内在逻辑思维活动带动语言,语言朴素流畅,然而字字鲜活,似乎都被赋予了生命力,带着抖擞的精气神儿。是所谓人曲合一的一类,全不似今人诗与语牛车辎重戛戛散落费力拖行之状。

【中吕·山坡羊】老俩

公婆一对,堪称绝配,你出厨艺咱出胃。起相随,卧相陪,指甲不剪留挠背。翅膀缺一可怎么飞?出,找不到北;回,找不到北。

【郎晓梅评】解颐之作。分析学习:妙处一,内里逻辑严谨。“公婆”解释“老俩”。前八字为中心,其后各句皆从“一对”“绝配”做文章,为总分式结构,读来逻辑清晰有秩。妙处二,行文自在得趣。一曰对出之趣,呼应标题“俩”字,一则一做一吃,一则时时相随,一则互相挠背,一则出双入对互为翅膀,各部分皆两两对出,同类对比,相映成趣。一曰谐语之趣,信手拈来并妥帖使用生活谐趣语言,比如标题“老俩”比如“找不到北”。一曰常话翻新之趣,比如一做一吃翻新说为“你出厨艺咱出胃”,比如不剪指甲正常,挠背正常,而将两者联系起来构成目的关系就别出心裁很好玩儿。一曰辞格之趣。如喻“老俩”为翅膀新鲜。如前用“出”“回”相对立以见动感变化,“找不到北”反复,有意蕴强调之功,节奏匀整之间的回环迭荡的韵律美。

【双调·殿前欢】三•八节礼物

醉颜酡,嘻眉唌脸问憨婆:“过节礼物需啥个?给我说说。”憨婆放下锅,哈哈乐,挨我跟前坐:“只愿你呼噜不打,梦话别说!”

【郎晓梅评】喜欢。为什么?一曰真,不端不装,作品只是简单记录个翁婆对话,白字白话,出语浑然自在,是生活的本来样子。二曰切,作品用字用语符合翁婆二人身份特点,妥帖无违。三曰实,作品并不直言两人的好,但借用一个对话言情,于是象实不空,具体可感。四曰俗,除去字句俗,其情也俗,满满的俗人常情,洋溢着蓬勃的温暖的烟火气,我爱极了这烟火气。五曰趣,作者所抓取对话有意外之谐趣,令人解颐。生活的趣常有,有抓趣力的诗人不常有。有抓趣力的人,须先得是一个有趣的人。但作品中“给我说说”与“梦话别说”两句韵字重用,读来不适。

【双调·沉醉东风】初春郊外

溪畔“迎春”吐金,长河岸柳垂云。雾打衣,风撩鬓。看扬鞭呼吼的牧羊人,半敞胸怀半掩襟,棉裤腰半松半紧。

【郎晓梅评】“迎春”加引号避免歧义甚佳。犹如微电影,前两句镜头从迎春花到长河岸柳铺陈环境,其后出人物,表现牧羊人的动作细节,以及着装细节,形象生动,极富个性特点。且语言自在天成,又反复“半”字,于变与不变之间,予人韵律之美。梅之愚见,作品不足或在“畔”-“岸”、“衣”-“襟”同用;又,“雾打衣,风撩鬓”句若是写作者本人则于作品无益,是废笔;若是写牧羊人,此处写“衣”“鬓”,联系后面的“扬鞭呼吼”-襟怀-棉裤腰,从画面远近来看,似有镜头捕捉无序之感。

【中吕·山坡羊】喝豆汁儿的记忆

檐低门破,炉红锅热,马勺慢搅青黄沫。靠方桌,转圈喝,辣丝儿入口些儿个。一对儿焦圈圆似镯。酸,也快活;馊,也快活。

【郎晓梅评】喝豆汁儿的环境出来了,低檐破门,红炉热锅;豆汁儿的烹制状态出来了,马勺慢搅青黄沫;喝豆汁儿的要求出来了,靠着方桌,转着圈喝,再加点辣;豆汁儿的味道出来了,酸、馊;煮豆汁儿的人出来了,慢搅;喝豆汁儿的人出来了,快活。这是闲散自在的老北京的老巷子的老人物的老滋味的生活的鲜活剖面。散曲的生动的历史记忆功能令那些已经悄然消逝的典型的老北京的民间生活复原、留存住了。文学记史与历史记史的不同在于,历史记史是有意的,是死的、冷的,是为某些人的利益服务的,而文学记史是无意的,它充盈着个人的悲辛欢喜,永远是活着的,热气腾腾的,打开就是当时的活脱脱的本来样子,只服务于个体生命意识。即如这首曲,它不造作,较之着力为史而史的作品,它更真切、自然,有感染力。当然,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作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一定的艺术修为、俗而不俗的性情,还有阅历。这曲俗意浓厚,京味儿纯正,言语浑然,没一个字儿感觉不适,没一个字儿没有精气神儿。只是豆汁儿我只喝过一次,没见过制作,不甚了然,“一对儿焦圈圆似镯”,这个“焦圈”是留在碗里的还是留在马勺里的?马勺里有胡巴的“焦圈”可以理解,碗里有胡巴的“焦圈”不好理解。那么要说是马勺里的,则已经从马勺子里盛出来上桌开喝品味了,又突然回到马勺,似乎写作空间顺序有些凌乱。

搜索更多有关“郎晓梅丹东 高端访谈,郎晓梅对话南广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