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鳃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是什么?但造成烂鳃的原因有哪些
图1
在水产养殖中,烂鳃是困扰养殖户的一个常见问题,养殖户最常用的方法是消毒。然而,烂鳃看似简单,实际上引起烂鳃的原因不止一种。每一种引起的原因都各不相同,有的是细菌引起,有的与水质有关,有的与饲料相关。
因此,在发生烂鳃时,不应该盲目的消毒,应该找出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下面针对几种烂鳃进行比较介绍:
一、细菌性烂鳃病:
图2
1、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鳃盖“开天窗”。
2、病原:柱状嗜纤维菌。
3、流行情况 :
主要危害草、青、鳜、加州鲈、鳗、鲤、鲫等多种淡水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
4、防治:
外用,按1米水深计算,使用碘制剂全塘泼洒进行消毒。内服 百草菌鳃康,一袋可拌五千斤鱼虾蟹,主要治疗草鱼老三病(赤皮、烂鳃、肠炎)及其他鱼类细菌性引起的烂鳃、肠炎、败血、一点红(爱德华氏菌病)等传染性疾病;
二、鳃霉引起的烂鳃病:
图3
1、症状:
初期表现为不吃食,成群结队的在食台周围打转,中期,发病鱼就表现为离群独游,白天浮在水面上,似缺氧症状,病鱼眼球外凸,鱼体发黑,有的鳍条发白,同时伴随着肝胆和肠炎等并发症出现,腹腔内有许多的腹水,肠道内出血并伴有黄色液体出现,最后病鱼不进食,呼吸严重困难,最终因呼吸受阻开始死亡。
2、病原:
由鳃霉菌侵入腮部而引起的,它是一种真菌,从菌丝的形态表现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为鳃霉的菌丝较粗直而少弯曲,分枝很少,通常是单枝延长生长,不进入血管和软骨,仅在鳃小片的组织内生长,另外一种为鳃霉的菌丝较细,壁厚,常弯曲成网状,分枝特别多,分枝沿鳃丝血管或穿入软骨生长,纵横交错,充满鳃丝和鳃小片。
3、流行情况:
此病常发生在水质很坏,有机质含量很高的发臭池塘,常在5--10月发生,6--7月为流行,发病率可达70%左右,死亡率可达90%左右,危害相当严重,主要危害鲫鱼,草鱼,鳊鱼,鲤鱼,鳙鱼等鱼苗和成鱼。
4、防治:
彻底清塘,减少淤泥,保持水质清洁 ;高温季节,加强水质管理,可用治疗真菌病的药物,比如百草美净全池泼洒,用量按使用说明,提前预防用药均可。
在治疗的真菌的过程中,使用可抑制真菌的产品,如碘制剂等外用消毒剂,最好同时使用中草药等免疫增强剂内服,用量按使用说明,修复机体的体质及抵抗力,更有利于鳃霉的治愈。
三、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
图5
1、症状:
大量寄生虫寄生的鱼体,鳃部明显浮肿,有大量的粘液,鳃盖张开,鳃失血,精神呆滞,严重时停止摄食,最终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且死亡率较高。
2、病原:指环虫、斜管虫、车轮虫等寄生虫。
3、防治:
防治此症首先应杀虫,根据具体检查确认是哪些寄生虫后,使用适合的杀虫剂,使用量按说明书;同时,建议百草驱虫净,孢叮清拌料内服,连喂5-7天。
四、营养型烂鳃病:
图6
1、症状:
正常鱼的鳃丝是鲜红色,营养性烂鳃会使鳃丝肿胀,连结成块状。
2、病原:
由于饲料中缺乏泛酸或其他营养不平衡引起,使鱼体免疫能力下降,易引起细菌感染,寄生虫侵入。
3、防治:
营养性烂鳃的防治重在降低饲料蛋白,科学配比,合理投喂,饲料中可以定期拌入百草菌鳃康,每公斤饲料拌入5g,能够清热解毒,提高鱼体免疫力。
五、药害引起的烂鳃病:
图7
滥用杀虫药与杀菌药、水质不好等导致鱼鳃被腐烂,鳃丝水中呈现白色,有缺损。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解毒,外用酸爽,水体解毒后,可以使用水乳益对水体进行调节。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烂鳃有很多原因,所以当鱼出现烂鳃的时候,不能盲目下药,首先要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避免因用药不当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冯玥整编)
备注:本文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告之即改或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