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二生肖没有猫是有原因的?猫鬼从何而来古人如何吸猫
以前听过一句话,叫做:男不养猫,女不养狗。至于原因嘛,大家可以自己查一查,然后在弹幕上含蓄的说一说。
不过现在,随着短视频的传播,经常会看到很多男生对这些“喵星人”,那是一个万般宠爱啊,甚至连女票都要靠边站。
那既然我们是一个专业的历史号,我们就来好好的讲历史,看看我们古代人也会“吸猫”吗?中国古代的猫是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会有“猫妖”的传说?而我们的十二生肖里面为什么没有猫呢?
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边“吸猫”,一边获取历史知识,聊一聊中国古代“猫”的形象。
首先,中国古代啊,不仅会“吸猫”,还有专门的“吸猫攻略”。
在古代民间有一本叫《相猫经》的书,里面就根据猫的不同毛色,起了各种有趣的称呼。
比方说,那些从头到尾,毛色始终一致的纯色猫,被称为“四时好”;雪白的身体拖着一条黑色尾巴的,叫“雪里拖枪”;黑色的身体拖着雪白尾巴的,叫做“银枪拖铁瓶”;而如果在“雪里拖枪”的黑尾白身基础上,头顶上又多了一块斑点,那就成了“挂印”又“拖枪”的“将军猫”了。还有全身通黑,但是脚底是白色的猫咪,就像是脚底板沾了雪一样,它有一个特别有诗意的名字,叫“踏雪寻梅”。
所以,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在古代社会里,也有很多富有生活情怀的的爱猫人士。
那么,大家怀里的猫,是什么样子呢?弹幕上分享给大家吧。
在古代,家猫有个别称,叫做“狸奴”。不过现在,风水轮流转,猫变成了“猫主人”,人反而因为爱猫,自称是“猫奴”了。不过别看古人管猫叫“奴”,实际上,伺候猫大人的时候,可不比我们今天怠慢。
在南宋时期,描述临安城都市风情的笔记《武林旧事》里面,有一章“小经记”里,就专门记载了那个时候的“猫市”。里面的经营项目,除了卖猫之外,还售卖“猫窝、猫鱼”这些猫的“衣食住行”的内容。其中还记载了一个“改猫犬”的项目,推测应该是当时猫的“美容护理院”,可以给猫洗澡、剪指甲、给猫毛染色,等等。
在宋朝,许多名人也都留下过养猫的事迹。比如说岳飞和秦桧,他们两位,尽管从政治立场到后世评价都迥然不同,但他们有个共同点,他们家里都养过猫,还都丢过猫。
岳飞的孙子岳珂是个文人,留下了不少著作。他有一部记载官场事迹的史料笔记叫做《桯史》,但里面也记载了一些被他认为很重要的“生活琐事”。就比如说,他家里丢猫的事情,就被记录在这些官场沉浮之间。
曾经岳珂家里养了一只黑猫,但是有一天中午,猫走失了,岳家到处找也没有找到。然后,有人就向岳珂偷偷举报,这猫呢,可能是被和宁门外的一家野味店抓走了。可见在当时的南宋临安城里,也有把家养的猫狗偷偷抓走,然后拿去做野味的说法。而后来这只猫究竟有没有找到呢?岳珂没有继续记录下去,我们今天也不得而知了。
岳飞孙子家里养的这只黑猫,根据记载,特别会抓老鼠。可秦桧家里丢的猫呢,却正好相反。
秦桧的孙女养了一只“狮子猫”,这种狮子猫,在当时的许多文人笔记里都可以见到记载,是黄白相间的毛色,样子特别美观,但却是公认的不会抓老鼠。
有一天这只狮子猫丢失了,把这个小孙女伤心坏了。然后秦桧家人直接动用关系,报案到了临安府,发动全城的官兵进行地毯式搜寻,挨家挨户进门搜查,还把自家的邻居们一一抓去审问,最终也没有找到这只猫。
秦桧家里丢了猫,官府找猫比找人都积极,这种“滥用社会资源”的行为,在我们今天,不知道被曝光多少次了。但是南宋那时候可没有网民和纪委,秦桧的小孙女就能作妖作上天,声称见不到她的爱猫,就要拿各级官员是问。最后,还是当时的临安知府,就相当于今天的杭州市长,亲自买来一只样貌和之前的狮子猫差不多的猫咪,托人送进秦府,这事儿才算完了。
秦府丢猫事件的全过程,是被当时的大文豪陆游,记录在了他的著作《老学庵笔记》里面。
那为啥陆游这么关心秦桧家丢猫的事呢?原因之一可能是,他自己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猫奴”。
陆游是个很重视爱情的文人,比如他朗朗上口的作品《钗头凤》,就是一首陆游和唐琬曾经离别,后来又在沈园偶遇的千古情诗。我在上个月,还去绍兴的沈园听了这场戏,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看看。
事实上,陆游不光爱人也爱猫,他还留下了许多“爱猫情诗”,比如说这一首《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这个“裹盐”是当时民间的一种习俗,猫主人家里如果生下小猫崽的话,喜欢的人就可以带上聘礼去向猫主人“求崽”,而当时在江南地区,最典型的聘礼就是盐了。所以呢,求猫聘猫,就留下了“裹盐”这个别称。
在被赠猫之后,在陆游的诗里,“狸奴”的出镜率也跟着暴涨。比如陆游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说这一句大家应该就会想起来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直接体现了陆游的家国情怀。可其实,在十一月四日这个风雨大作的日子,陆游总共写了两首同名诗,上面这首是第二首。而第一首诗呢,却是记载了他和“狸奴”的温暖时光:“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我们讲了宋朝人爱猫的故事,但我们也都或多或少听说过古代社会里面,猫的另一个形象,就是“妖猫”。前几年有一部电影叫《妖猫传》,整个故事的“主角”是一只黑猫,里面附着了一个少年的灵魂。而在古代社会里面,真的就流行过这样的“妖猫”传说。尤其是隋唐时期,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的记载中,都留下过“猫鬼”的说法,禁止养“猫鬼”的事情,甚至还被写入过法律。
隋文帝开皇年间,独孤皇后一天突然全身刺痛,病倒在床。隋文帝见其病倒,立刻叫御医来诊断。结果呢,御医们一同出了一份“检查报告”:声称,这病呢,不是阳间的病,而是“猫鬼之疾也”。
根据《隋书》的记载,隋文帝听到这个“猫鬼”的说法之后,一开始还“微闻而不信”,结果没过多久,隋文帝手下有一名开国大将杨素,他的老婆郑氏,也突然生了和独孤皇后一样的病。这两起事件轮番发生,这就开始让隋文帝生疑了。最终隋文帝怀疑到了独孤皇后的弟弟独孤陀身上,而在经过审理之后,独孤陀家里的一名婢女徐阿尼居然招供了,声称,就是由她来指使“猫鬼”的。
这个徐阿尼,还在招供的时候,现场表演了一次呼唤“猫鬼”的表演。《北史》里面详细记载了徐阿尼的“施法”方式:“夜中置香粥一盆,以匙扣而呼曰:‘猫女可来,无住宫中。’久之,阿尼色正青,若被牵拽者,云,‘猫鬼已至’。”隋文帝大怒,本来要下令赐死独孤陀夫妻,却被独孤氏一家苦苦求情,最后还是留下了他们的性命。而隋文帝也放出诏令,称“猫鬼”是诸蛊毒之首,从此被明令禁止,凡指使、操弄“猫鬼”的人,无论身份贵贱,都可问斩。
在当时,皇帝的诏令就是最高的法律了,而“猫鬼”事件之后,也兴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猫鬼之狱”。根据记载:“隋大业之季,猫鬼事起,家养老猫为厌魅,颇有神灵,递相诬告,京都及郡县被诛戮者数千余家,蜀王秀皆坐之。隋室既亡,其事亦寝。”
这位蜀王杨秀就是隋文帝的第四子,可见在“猫鬼之狱”面前,连皇帝的亲儿子都免不了被杀的命运,所以隋文帝对待“猫鬼”一事,可是动了真格了。而也有学者据此推测说,“猫鬼”事件的本质,恐怕不仅仅是简单的封建迷信。毕竟这件事情上升到了“杀儿子”的地步,所以“猫鬼之狱”的背后,恐怕是为了掩盖宫廷的政治斗争。学术界就有一种推测,隋文帝时期,蜀王杨秀因“猫鬼”而死,恐怕是当时的太子,后来登上皇位的隋炀帝杨广,密谋的一次诬陷行动。
这也并非毫无依据,在《隋书》里面就记载道:“炀帝初为太子,忌蜀王秀,与素谋之,构成其罪,后竟废黜。” 认为杨秀“行巫蛊事”的罪名,就是来自于杨广的谋划。而考虑到最早捣鼓“猫鬼”的独孤陀夫妇,在独孤皇后一家的“求情”下就可以留下性命,而后来出事的隋文帝亲儿子杨秀,却免不了被杀的命运。恐怕这件事背后,也不仅仅是一起单纯的“迷信”事件。
而“猫鬼”对宫廷的影响,在隋朝灭亡之后还没有结束。一代女皇武则天,天不怕地不怕,却也在正史里面留下了“怕猫”的说法。根据《旧唐书》的记载,简单来说,就是武则天在宫斗得势之后,准备害死王皇后和萧良娣。而萧良娣临死之前诅咒道:“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而武则天就当了真,从此在宫中禁止养猫。
那为什么萧良娣要诅咒武则天变老鼠,自己变成猫,武则天就会相信呢?
学者们最早推测,是因为武则天属鼠,所以才会这么在意这句诅咒。而根据武则天的生卒年代推断,她并不是属鼠的,所以学者又提出了新的推断,认为武则天“怕猫”的事情,也是源于宫中流传的对“猫鬼”的恐惧。
同样是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武则天害死了王皇后和萧良娣之后,“频见王、萧二庶人披发沥血,如死时状。武后恶之,祷以巫祝,又移居蓬莱宫,复见,故多在东都。”
以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武则天频频看到死人,必然使她出现了“心魔”,很可能是出现了一定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可当时又没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术,武则天只能根据那句“诅咒”,再结合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举办迷信活动去除“心魔”。
而这些迷信活动显然对她的PTSD症状起不到什么治疗效果,最后导致她只能移居东宫洛阳。到了洛阳之后,武则天的症状似乎确实有所缓解,如果我们拿科学的眼光分析来看,这是可能是因为,心理状况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移居洛阳东宫之后,能改变她对环境的认知,也就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心魔”的压力了。
后来,也有学者对武则天受“猫鬼”影响提出了质疑,认为武则天看到的“披头散发的女性”,根本就不符合“猫鬼”的形象,而武则天“怕猫”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在唐朝时期,猫的社会形象和宋朝不同,在“可爱”之外,会更多地带有一些灵异色彩,比如说昼伏夜出、爱捉老鼠、形象像老虎等等,而且在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称杀害猫之后会遭到报应。所以,中国历史上猫的形象,从“可怕”转而“可爱”,应当是发生在唐宋之间。
当然啦,我们没办法走进隋唐宫廷,去采访研究这些人为什么会害怕“猫”和“猫鬼”,所以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恐怕难有一个定论。但是无论如何,在隋唐时期普遍流行的“猫鬼”迷信,确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留下了很多“遗产”。
比方说,隋唐时期的医疗界,就为了解决“猫鬼”这个困扰皇室的“国家重点课题”,做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在太医博士巢元方等奉召撰写的《诸病源候论》中,就记载了“猫鬼之症”的具体症状:“猫鬼者,云是老狸野物之精,变为鬼蜮,而依附于人。人畜事之,犹如事蛊,以毒害人。其病状:心腹刺痛,食人腑脏,吐血利血而死。”
而那个时代的医坛天花板“药王”孙思邈,也在他的《备急千金药方》里面,记载了几个可以治疗猫鬼症状的“处方”。
那孙思邈准备如何治疗“猫鬼”呢?我们来感受一下:
“治猫鬼野道病歌哭不自由方:五月五日自死赤蛇烧作灰,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又方:腊月死猫头烧灰,水服一钱匕,日二。针灸方见别卷中。
“治猫鬼,眼见猫狸及耳杂有所闻方:相思子、蓖麻子、巴豆各一枚,朱砂末二铢,蜡四铢,上五味,合捣为丸,先取麻子许大含之,即以灰围患人,前头着一斗灰火,吐药火中沸,即画火上作十字,其猫鬼并皆除矣。”
这几个药方,我们依今天的视角来看,必然很“封建迷信”,不过这几个治疗“猫鬼”的方子,是和一些治疗蛇毒、蜂毒、蚊虫叮咬等药方记载在一起的,而这些药方在今天也很实用,野外遇到危险的时候都可以用得上。所以,这个故事透彻说明了,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还是应该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那么,我们通过刚才的内容,介绍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猫的形象其实是很立体的,有“可爱”的一面,也有过“可怕”的一面。最后我们再来聊一聊,为什么我们的十二生肖里面没有猫呢?
曾经有一种猜想是,我们的“十二生肖”是舶来品,是在汉朝“张骞通西域”之后,从两河流域传播过来的,所以我们的十二生肖包含哪些动物,恐怕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个观点曾经有一定影响力,因为在古巴比伦、古埃及等古代文化中,确实也有自己的“十二生肖”。但是它完全无法说明“中国的十二生肖没有猫”这个问题,因为在两套“西方历法”里面,十二生肖是有猫的。
而且,后来我国的考古发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十二生肖外来说”的猜想。在云梦秦简和放马滩秦简里面,纷纷出土了不同版本的《日书》,里面就有关于早期十二生肖的记载。它们和今天的十二生肖对比,重合度非常高。这说明,至少在秦代,我们就已经具备了十二生肖的雏形,所以生肖不可能是在汉代之后才引进中国的,而是中国本土自生的文化。
所以中国的十二生肖没有猫的原因,现在的学术界会更倾向于,应该是在“生肖”文化出现的时候,猫还没有被完全驯化,而未被驯化的野猫、狸猫,在形象上面又和虎过于相似,所以没必要占据一个位置。
在我们典籍文献中,“猫”的名字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韩奕》里面:“有熊有罴(读皮),有猫有虎。”罴其实就是棕熊,虎和猫在这里并列,也有两个物种比较相近的原因。而关于驯养“猫”最早的记载,出自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扬权》,里面的一句,“使鸡司晨,令狸执鼠,皆用其能。”在那时,抓老鼠的动物还被称为是“狸”,而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猫在宋代的别称“狸奴”,这说明古代对于从狸到猫驯化的过程,是有一条相对清晰、完整的认识链的。
根据目前的文献研究和考古发现,我国最早出现的饲养“家猫”的证据,普遍出现在汉代。马王堆汉墓里面出土了一个“四猫纹漆盘”,在盘子上画了四只猫,上面还写着一条铭文,“君幸食”,就是“你快来吃饭”的意思。所以,这个应该就是“猫食碗”。
在汉武帝时期的名臣东方朔,也留下过一个“跛猫捕鼠”的比喻:“如果把千里马放到宫里抓老鼠,它们的本事还比不上一只瘸脚猫。”所以现在一般认为,我国对于猫的成功驯化,应当发生在秦汉时期。而我们前面提到过,从秦简的记录来看,秦代的“十二生肖”基本已经定型,而到了汉代,在王充的《论衡》里面,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就已经和今天的一模一样了。所以,猫的成功驯化时间,和十二生肖的成型时间,恐怕也就是个前后脚的关系。
可能说到这里,很多的“猫奴”们会觉得有些遗憾:如果猫的驯化再稍微早那么一点点,今天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过“猫年”了?其实这个遗憾也是可以弥补的:在我们邻国越南使用的“十二生肖”版本里面,是真的存在“猫年”!
越南版的“十二生肖”是从我国传播过去的,而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把“兔年”变成了“猫年”,而“鼠牛虎兔”就成了“鼠牛虎猫”。所以,我们大胆猜一下,估计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越南人“听错了”,把“卯兔”的“卯年”给记成了“猫年”吧。
当然啦,这个推测目前没有什么资料佐证,不过在越南的文化里面,确实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影响。
根据越南语言学者的统计,今天越南人的词汇里,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借用汉字来组词,被称为是“汉越词”。
好啦,我们今天关于“古代猫咪”的视频,到这里就全部结束啦。在视频的最后,我们也“猫赞猫长尾”的自夸一下,我们将会源源不断地制作新的内容,为大家分享更多有趣又有深度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期待您的点赞关注喔~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