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日志:学习笔记,419丨过度喂养
大家好,我是扈俊丽。
一个陪妈妈们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创业者。
专注家庭教育7年,既有理论,又有实操;
辅导过孩子学习,解决过父母问题;
教育孩子过程的坑踩过无数个。
有困扰,需要咨询,加私信。
最近工作较忙,原创文章写得少,以学习笔记为主。
※除了原创文章,每天精选3篇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内容来自:书籍、公众号、知乎、微博、付费社群、群聊、朋友圈等,不代表个人观点,也不清楚原始出处,所以大部分没有注明摘自哪里,侵删。
这是第419篇学习笔记:过度喂养。
以下为学习笔记正文。
一,弯路
一个人能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其前提是,他根本没有料想到自己会成为这个样子。
因此,个人在生命历程中的失误,对于自己使命的短暂偏离,以及浪费时间的犹豫、退缩和狂热,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 尼采
尼采的这段话,正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并不存在“弯路”。
尤其是父母面对孩子时,时常担忧他走弯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落后于人。
然而父母眼里的弯路,每一步,都是孩子的必经路。
二,过度喂养
成年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喂养、甚至是过度喂养,构建的不是人和人之间的主体关系,构建的是主人和宠物的人身物权占有关系。
所以不能总渴望别人养自己。
过度喂养在父母与孩子间,或是长辈与孩子间很常见。
也就是我们平常说得“娇惯”、“宠溺”。
比如,孩子已经很大了,还给孩子喂吃喂喝,穿衣穿鞋;
孩子表现出一点点不开心的样子,全家出动,这样哄,那样哄,许诺这个,许诺那个;
孩子想要自己倒水喝,但自己刚拿起水杯,有人已经抢先一步给他倒好.....
大人,以为这样是照顾孩子,对孩子好,给了孩子最好的爱,但实际上,是把孩子当做了一个毫无自理能力的宠物,承担了逗全家人开心的职责。
这对孩子是一种摧毁,摧毁了他的自我、独立。
三,不承接
在对方有一定受挫能力的前提下,看似的不承接,反而可能是更用力和有力的承接。
顶住对方的愤怒,来促进对方的独立。
如果你立即满足了对方,等于认同了对方的依赖,对方就不愿意自己动了。
举个具体的例子:
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走了几步,摔倒了,趴在地上哭了。
这时,如果,父母安静、微笑地看着孩子,当孩子看到父母的目光,会从地上爬起来,而且不会大哭大叫;
反而,如果,父母看到孩子一摔倒,马上急乎乎冲过去,边捞起孩子,边唠叨,怎么这么不小心,自己摔倒了,还哭,别哭了。
孩子反而会哭得更伤心。
前者的做法,是父母相信孩子能自己处理这种状况而做出的不承接的反应;
后者则是对孩子抗挫能力的不信任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