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鱼类>正文

鸬鹚的捕鱼能力为什么会这么强?一起探秘鸬鹚捕鱼的那些事儿

人气:392 ℃/2025-01-09 10:59:40

说到鸬鹚,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2019年8月30日央行发行第5版人民币之前,面值为20元的旧版人民币背面描述的就是在桂林漓江上渔夫利用鸬鹚捕鱼的场景。

鸬鹚又称鱼鹰、水老鸭,分类阶层为鸟类-鹈形目-鸬鹚科-鸬鹚属,在国内外均有分布。我国的鸬鹚一共有5种,分别是普通鸬鹚、斑头鸬鹚、海鸬鹚、红脸鸬鹚和黑颈鸬鹚。大多数南方地区的鸬鹚种群在繁殖期间一般不迁徙,属于留鸟。而在北方的鸬鹚种群在冬季一般要迁徙到黄河以南或长江以南地区进行越冬。

其实在我国近现代史上,驯养鸬鹚捕鱼曾经是一种非常辉煌的渔业产业类型。只不过近年来绝大多数的鸬鹚捕鱼已经沦落为表演观赏的性质,通过鸬鹚捕鱼来维持生存的传统渔民已经非常少见了。

渔民与鸬鹚

鸬鹚的驯养历史,最早是由商代的巴民族开创的

鸬鹚的驯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通过我国出土的有关鸬鹚的文物,可以将鸬鹚的驯养历史上溯到新石器文化时期。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专家学者们认为在商代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巴人很有可能是最先驯养鸬鹚并开创鸬鹚渔业的民族。

鸬鹚捕鱼的源头是在商朝,但同时也经过了唐宋时期的壮大发展,这一点有诗歌与史料佐证。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诗云:“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其中的“乌鬼”,指的就是鸬鹚。

鸬鹚的一张特写

人们之所以称鸬鹚为“乌鬼”,是因为鸬鹚非常聪明,而且有着非常高超的捕鱼本领,在水下就像一枚高速运动的自动追踪******,能够对各种体型的鱼类实施精准抓捕。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这种传统捕鱼方式与当今漓江边上表演的方式极其相似,这也表明鸬鹚捕鱼的作业方式在具体操作上还是相对保守的。

鸬鹚是如何捕鱼的?一天最多能抓多少斤呢?

说完了鸬鹚的起源与文化,想必大家都跟我一样,非常好奇鸬鹚是如何在水中进行精准、高效、快速抓捕各种鱼类的。

  • 鸬鹚是名副其实的潜水健将,在水中快速游动的时间一般有30-40秒,有的甚至可以达到70秒那么久。鸬鹚的脚有四个脚趾,趾间有蹼,再加上近似于流线型的身体构造,这些特征极大地提高了鸬鹚在水中的游动速度(不过鸬鹚的羽毛表面并没有防水的油脂,因此潜水后经常会湿透羽毛,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晾干翅膀)。
  • 不仅如此,鸬鹚脖颈细长,转动灵活,可以在水中迅速发现周围的目标。鸟喙长而薄,呈锥状,有尖锐的倒钩,可以轻松扎透鱼的皮肤,一旦咬住猎物就很难脱钩。
  • 与其他食鱼鸟类相比,鸬鹚最具优势与竞争力的特性是能够进行团队协作,合力围捕大鱼。鸬鹚在抓到小鱼后会将其暂时储藏在自己的喉囊里,当如果碰到个头非常大的鱼类,那么鸬鹚就会组队进行合作抓捕,甚至可以拿下十几斤左右的大鱼。

正因为如此,一只成年鸬鹚一天最多可以捕捉20斤左右的鱼类,如果是四五只鸬鹚一起工作抓鱼,那么每天捕捉100多斤鱼是不成问题的。这么一想,那渔夫岂不是发财了?毕竟每天都有上百斤鱼!

其实鸬鹚捕鱼仅仅在冬季才进行,而且鸬鹚很贪食,成年鸬鹚一天需要消耗1斤左右的鱼。一条25cm长、1-2斤的鱼,鸬鹚一口就能吞下,因此鸬鹚对鱼类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

由于鸬鹚进食不经过咀嚼,吃鱼就像喝水一样,因此也受到广大网友的吐槽与调侃,下面是来自某视频网站的评论截图:

▲▲狼吞虎咽的样子像丈母娘吞彩礼,很形象了

从上面的评论可以看出,网友们的疑惑主要集中在鸬鹚的消化能力上,那么对于生吞整条鱼的鸬鹚来说,到底是怎么消化的呢?

鸬鹚:名副其实的大胃王

其实不仅是鸬鹚,其他以鱼类为食的鸟类消化能力也都非常强悍,如军舰鸟、海鸥、鲣鸟、鹈鹕、苍鹭等,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这类鸟的直肠非常短,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而且不储存粪便,一边消化一边排出体外。而且鸬鹚极富弹性的嗉囊,具有软化和贮藏食物的功能。

经验老道的渔民认为,鸬鹚的消化能力强与胃部的寄生虫有关。这些寄生虫分泌的辅助消化酶能够促进鱼类机体的分解,同时其自身也能够充分吸收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寄生方式。

关于鸬鹚捕鱼,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是牧海,专注于一切与水产生命相关的有趣现象,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最近新型流行肺炎局势严峻,希望各位朋友出门多多注意,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保护好自己!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过一个平安年!

搜索更多有关“鸬鹚的捕鱼能力为什么会这么强?一起探秘鸬鹚捕鱼的那些事儿”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