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的猫是怎么感染寄生虫的?猫的寄生虫会控制人类的思维
猫向来以冷漠和孤傲著称,但当你赢得它们的信任后,就不必再忍受冷眼了!不过任何爱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养猫也是如此。猫咪身上携带的寄生虫可能感染任何哺乳动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它们或可以控制我们的思维。这种可怕的寄生虫名叫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它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我们至今仍然不知道它是如何控制人类思维的。不过,也许你的大脑中有猫寄生虫可能是一件好事,我们不需要活在对猫的恐惧中。
脑子里的寄生虫
你可能听说过猫是弓形虫的主要宿主之一,这种单细胞寄生虫就是所有麻烦的始作俑者。更确切地说,寄生虫生活在猫的便便中,但这不是你唯一能找到它们的地方。你也可能通过食用受污染的肉类被感染,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表示,弓形虫也可能在猪肉、鹿肉和羊肉以及任何未煮熟的肉类中发现。
此外,你也可以在土壤中、未清洗的水果和蔬菜上或者在厨房里准备的食物中接触到弓形虫,毕竟交叉污染现象十分常见。弓形虫的存在非常普遍,CDC宣称,大约有6000万美国居民和这些“搭便车的小家伙”共同生活。研究人员估计,世界上约有1/3的人口身上携带有弓形虫。如果你对此感到好奇的话,有些测试可以检测到它们。
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弓形虫。当你首次被感染时,你可能会感觉有点儿冷,然后一切就过去了,你的免疫系统会正常运行。只有当你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损害时,弓形虫感染才会开始带来破坏,它会攻击你的大脑和眼睛。据估计,弓形虫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疟疾差不多。
大脑里的声音
关于我们如何发现弓形虫危险的故事非常精彩,这是科学以奇怪方式发生的最佳例证。在20世纪90年代,捷克科学家雅罗斯拉夫·弗莱格(Jaroslav Flegr)博士开始相信,有一种寄生虫生活在他的大脑里,影响着他的性格,并引导着他的决定。弗莱格在接受《大西洋月刊》专访时称,当时他读到关于扁形虫的书。扁形虫可以侵入蚂蚁的神经系统,使它们瘫痪,并轻易成为羊的猎物,而羊才是扁形虫的最终宿主。
这不禁让弗莱格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自己正在发展出一种倾向,这促使他去做些看似疯狂的事情。弗莱格曾闯进车流,毫无顾忌地穿过繁忙的街道,甚至公开谈论他对执政者的厌恶。枪声并没有吓到他,他意识到这是不正常的。弗莱格于1990年考入查尔斯大学,并开始对弓形虫进行深入研究。
在研究期间,弗莱格能够检查受感染的个体以及寄生虫的生命周期。从本质上说,寄生虫唯一能繁殖的地方就是在猫的体内。一旦它离开了猫的身体,它就需要重新回去,否则就会死去。因为人类通常不是猫的猎物,所以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弓形虫的“死胡同”宿主,它们无法再重新回到猫身上。
关闭恐惧开关
当弗莱格加入研究小组的时候,他们已经发现了被感染老鼠的怪异之处。这些老鼠更活跃,不那么谨慎,更有可能进入开放空间。当伦敦帝国学院的寄生虫学家乔安妮·韦伯斯特(Joanne Webster)引入了猫的气味时,事情变得更加诡异了。韦伯斯特将被感染的老鼠放入有不同气味的区域,比如猫尿、兔尿和老鼠自己的气味。老鼠对猫的气味十分着迷,研究人员称之为“致命的猫科动物吸引力”。
你可能会说:“老鼠不是人!”但是黑猩猩比你可能认识的人更有人性。在2016年,加蓬的研究人员将被感染的黑猩猩和未感染的黑猩猩都带到有它们天敌——豹子气味的环境中。受感染的黑猩猩始终在研究这种气味,而非感染的黑猩猩却不那么热衷,但当科学家把它们暴露在狮子和老虎的气味中时,它们之间似乎没有区别。
结论很奇怪:猫寄生虫正在改变宿主的行为,使宿主更有可能被猫科捕食者吃掉。201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一项研究提供了另一个谜题,当时研究人员发现,老鼠体内的弓形虫激活了与性有关的大脑区域。猫的气味没有引起老鼠的恐惧,反而使它们兴奋起来。这的确是致命的吸引力。
在车流中放纵
弓形虫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直到2002年才被记录下来,当时弗莱格博士发现了一些证据,表明这种寄生虫正在改变人类的行为,就像它引导老鼠和黑猩猩宿主进入猫科食肉动物的口中一样。弗莱格博士注意到自己的一种行为差异,他倾向于对汽车喇叭视而不见,他也开始肆无忌惮地横穿马路。因此,他通过分析交通模式找到了自己被感染的第一个证据。
受感染的司机在车祸后发现自己从人行道上爬起来的可能性是原来的2.6倍。弗莱格博士将人类的冒险行为与老鼠和黑猩猩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发现他们之间有很大不同。这是第一个表明我们认为无害的、完全在我们控制之下的寄生虫,实际上却在影响着我们。这似乎有点儿阴谋论的迹象。
人类曾经也是猎物
弗莱格博士曾接受媒体采访,深入讨论过他的工作,他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也是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乍一看,这似乎没有多大意义。你最后一次听说有人被猫吃掉是什么时候?除了偶尔有传闻说猫在主人死后吃了他们,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但是弗莱格博士说,我们曾经是一种完全可行的工具,可以帮助弓形虫重新回到猫宿主身上。在世界的某些地方,这种情况依然发生着。弗莱格博士称,几千年前,那些在黑暗中发光的眼睛是非常危险的,而弓形虫对我们的影响是让我们更有可能被狮子或老虎吃掉。
弗莱格博士表示,他在针对受感染人群和非感染人群进行的人格问卷中发现了证据。他说,受感染人群对森林或最黑暗的夜晚恐惧更少。换句话说,他们成为夜间捕食大型猫科动物的首选猎物。
性别差异
弗莱格博士还发现,弓形虫并没有完全改变人类的所有行为。他称,受感染的女性更有可能变得更外向、更友好、更符合道德标准。另一方面,受感染的男性变得更谨慎,更容易嫉妒,也更有可能打破或扭曲规则。
这些反应是截然相反的,但弗莱格博士认为他知道发生了什么。他说,这种寄生虫可能与人们对慢性压力的反应方式相互作用,而被感染者性格发生逆转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他说,由于男性在压力大的时候往往会退缩,而女性往往会伸出援手,这种寄生虫可能会让宿主承受极大的压力,而周围的人只是看到了这种情况的外在表现。
影响有好有坏
这些听起来都不是很好,对吧?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行为,这种想法是很可怕的。但更多的研究表明,几乎不可能知道弓形虫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来自德累斯顿大学的安-凯瑟琳·斯托克(Ann-Kathrin Stock)认为:“弓形虫干扰了大脑的化学反应,但是寄生虫本身并不想伤害别人,它总是作用于同一机制。只是人类很少被猫捕食,这对它实现目标没有帮助。”
这意味着,弓形虫对人类的影响是相当分散的,但它与患心理疾病几率增加关系密切。不过,斯托克的研究也显示出许多积极影响。她的研究小组发现,受感染的人在需要对变化的刺激做出反应时,反应速度会更快。同时也有证据表明,弓形虫会增加多巴胺的数量,这是让大脑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在老鼠身上,这让它们特别易于受到猫的吸引,但在人类中则更为复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充满敌意的搭便车者
研究人员实际上已经发现了弓形虫感染临时宿主的过程。墨尔本的科学家发现,这种寄生虫劫持了一种健康的人体细胞,从而创造出一种可以在休眠状态下生存的“堡垒”。这个细胞将蛋白质释放到人体细胞中,然后操纵此人的化学物质储存淀粉,就像冬天冬眠的熊。
幸运的是,我们的免疫系统至少在健康的个体上保持着这种状态。科学还在研究一些精确的机制,但是他们知道一个健康的免疫系统会在弓形虫的“小口袋”里形成囊肿。伦敦帝国学院的韦伯斯特表示,由于囊肿和一种特殊酶的增加,多巴胺增加是可能的,而这种酶在囊肿和多巴胺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囊肿对周围的脑组织有什么影响还不完全清楚,至少现在还不清楚。
还有其他能控制思维的生物
实际上,弓形虫并非控制思想的唯一寄生虫,还有许多拥有类似能力的生物,比如名叫Polysphincta gutfreundi的寄生蜂。史密森尼学会的科学家们做了一系列实验,以观察这种寄生蜂在圆网蜘蛛生命周期中所起的作用,结果是非常奇怪的。
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寄生蜂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来掩盖它们的茧。基本上,雌蜂会把卵产在蜘蛛身上,当它们孵化的时候,幼虫就会刺穿蜘蛛的皮肤,并以它们的宿主为食。在蜘蛛身上寄生的这段时间,科学家们认为寄生蜂幼虫还会给蜘蛛注入一种扰乱思维的化学物质,进而影响蜘蛛的蛛网结构。
这些蜘蛛不再像往常那样制作精致的蜘蛛网,它们看起来就像受到糟糕LSD旅行的影响那样织网。一旦寄生蜂幼虫成熟了一点儿,蛛网也结成了,这时它就会杀死蜘蛛,把它扔到一边,在蛛网中心建立茧。寄生蜂完全成熟、孵化后,整个循环又再次开始。从没想过会为一只蜘蛛感到难过吧!
寄生虫不会让你疯狂
你可能听说过弓形虫,它让人们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这很可怕,但杜克大学2016年对1000多人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被寄生虫感染和患精神疾病之间没有联系。在他们的样本组中,大约28%的人(20世纪70年代初出生在新西兰的人)被感染,并且最终感染和智商、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驾驶犯罪、事故指控或刑事犯罪之间没有相关性。
其他的研究也不支持弓形虫感染和情绪障碍之间的联系。伦敦大学学院也研究了这样一种说法,即当猫出现在有孕妇或孩子的家中时,孩子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对爱猫者来说,一个好消息是:在5000人的样本池中,养猫和精神疾病或损伤之间没有联系。
不可否认的是,猫在这种奇怪寄生虫的生命周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CDC认为,人们完全没有理由放弃养猫,即使有人待在家里或者正在计划怀孕。不过,他们确实建议孕妇不要再去清理猫砂盒。CDC还说,几乎没有可能通过抚摸被感染的猫就被弓形虫感染,因为它不是由毛皮传播的。
所有这一切都为爱猫者养猫提供了绝佳理由,CDC称猫是通过食用携带这种寄生虫的小动物而被感染的。寄生虫通常会老实地待在猫的身体内,问题就像不存在那样。用于猫是弓形虫生命周期的重要部分,它们只能在感染后的两周内传播。在从猫体内被排出后的1到5天内,这种寄生虫就会死亡。
转自:网易科技
作者:小小
责编:容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