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朝阳生态养殖前景,大洼往事生态养殖名扬中外

人气:401 ℃/2024-02-16 15:08:24

本文摘自本人2009年编写的《西安记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西安生态养殖场是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大养其猪”号召,于1975年从原西安畜牧队分拨出来组建而成的。它的任务是,为全场83个生产队培育母猪,为部分县、场直单位和全场6000余户农工家庭培育优良品种的仔猪,建立场培育良种、场队提供仔猪、农工家庭育肥的生猪生产格局。为了争取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目标,1976年9月初农场组织全场3000名农工,利用一周时间动用土方4.36万立方米,修筑环场防疫沟1条、场区排水带道4条,垫起18栋猪舍基础和办公室房基,一个占地面积168亩场办大型养猪场的雏形基本形成。

建场以来,西安生态养殖场的领导班子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改革创新,带领职工突破旧的经营体制,建立新的联产联效计酬分配制度;打破传统的生猪饲养模式,首创“四级净化、五步利用”生态养殖模式;拉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盯住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提高生猪生产科技含量,铸牢品牌,拓展销路,有机猪肉打入县城、市区市场,把一个场办养猪场,建成国内首创、世界有名的以养猪为主,农、畜、禽、林、鱼、果、蔬菜结合的综合经营的生态养殖企业。曾多次荣获县、市、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多项荣誉,并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殊荣。

建场以来,他们向社会提供优良品种母猪1.3万头,仔猪17.6万头:育肥猪23万头,销售有机猪肉92吨,淡水鱼256吨,扣蟹、成蟹52吨,北京填鸭4000吨,肉鸡28吨,水果140吨,各种蔬菜860吨,还出口貉皮、貂皮、珍珠等,有力的支持了西安农场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丰富市场供应,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出口创汇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场以来,他们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考察者近22万人次,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到1300多家,每年向县内外无偿提供水生植物种苗⒛0吨,引领省内外生猪养殖单位和农户发展生态养殖。联合国和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朝鲜、南非、乌干达等国家官员、专家多次到养殖场参观考察,给予高度评价。其发展模式震惊国内,扬名中外。

(一)

西安生态养殖场位于西安镇西部1200米处,南起镇机关家属区北路,北至桃园用水干渠南堤,东起原高坎四队排斗西岸,西至西老湾用水总干东堤,占地面积700.5亩。这里地势高,一次降雨200毫米,不会发生内涝;这里1公里内没有居民住宅,有利于防疫,猪粪尿散发出来的气味也不会对群众构成危害;这里可调整出450亩高产田,种植水稻换取精饲料;这里距原畜牧队较近,不用为饲养员安排宿舍,可减少生活设施投资,缩短建设期。

建场初期,由于规模扩大,初产母猪比例加大,饲养员新成分增多,一些老饲养员也因多劳不多得,积极性不高,饲养管理跟不上去,加之购入的青菜贮存困难,春夏季常出现青绿饲料断线,在缺少多种维生素和部分微量元素的情况下,曾出现过母猪空怀率增多,产仔少;仔猪成活率低,增重慢;育肥猪日增重少,存栏时间拖长的问题。1978年母猪群年均产仔猪1.16窝,窝均产仔猪6.2头,饲养2个月,仔猪出栏时个体重13.25公斤,育肥猪日增重也不到0.4公斤。高投入,低产出,猪场连年亏损,环境污染严重。当时流传一个顺口溜说猪场“粪水遍地流,大蛆到处游,苍蝇嗡嗡叫,臭气无止休”。针对这种情况,班子成员多次坐下来,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反复讨论,统一了思想,他们决心从解决青绿饲料入手,以创新的精神向这一领域拓展。在省盐碱地所、县畜牧局、环保办科技人员帮助下,1978年将生长在南方的细绿萍、水葫芦引进来,试养试喂。1982年在场内42亩坑、塘、沟渠进行放养,亩产超过5万公斤。

种猪、仔猪、育肥猪不仅喜食,而且吃后患病减少,母猪生产能力提高,母猪群平均产仔猪达到1.95窝,每窝产仔成活头数7.12头;仔猪两个月出栏个体重17.95公斤;120公斤的育肥猪出栏天数由1980年的303天,缩短到266天。第二年水生植物饲料亩产达50吨,保证了青绿饲料常年不断线。每头猪年节省饲料费用56元,当年节约饲料支出17.90万元。同时他们创新管理机制,从1980年起,实行定人员、定猪群头数、定饲料、定费用、定产值,增产节约者奖,减产超支者罚的“五定一奖惩”责任制,调动了职工饲养管理积极性,1983年底实现了收支平衡,西安生态养殖场出现了转机。

(二)

解决青绿饲料,养殖业发展出现重大转机后,西安生态养殖场领导班子又以创新的精神,谋划未来发展,创造工作亮点。按照省盐碱地所、县畜牧局专家的重新规划和设计要求,李正龙同志带领班子和职工,经过3年的实验和探索,不断地完善提高,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养殖模式。这个模式以水生植物饲料为核心,以水为纽带,运用生态学系统工程原理,把冲洗猪舍的粪尿水由单纯放养水生植物,过度到养猪、养水生植物饲料、养鱼、养蟹、养蚌、种植水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新的生态循环系统,即“四级净化、五步利用”。

首先将冲刷猪舍的高浓度粪尿水作为第一级肥水,引进高耐肥的水葫芦池里,为水葫芦生长提供营养;净化后作为第二级肥水,即中浓度肥水,引进细绿萍池,为细绿萍生长提供养分;经细绿萍吸收净化后,形成第三级肥水连同在细绿萍池中产生的大量浮游生物一起排到鱼、蟹养殖池里,为鱼蟹提供丰富饵料;再净化后作为第四级肥水引进稻田地,经水稻吸收和土壤利用后,还原成较干净的自然水,用水泵提回来冲刷猪舍。周而复始,反复循环,由此完成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物质流、能量流得到充分利用,为每一链条上的生物创造最适宜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繁育条件。实践使生态养殖场的领导班子认识到,改革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经过试点后,1984年在全场实行了“集中经营、分散管理,个人承包,联产计酬”的承包制度取代“五定一奖惩”责任制,进一步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开创畜牧业发展的新局面。

当年生产水生植物饲料400万公斤,可节省精饲料30万公斤,降低饲料成本30万元。母猪“三率”稳步提高,育肥猪出栏天数缩短,日增重量增加。水生植物长势茂盛,鱼肥蟹大,连年增产,水稻节省化肥30%,增产15%。

改革创新解放了生产力。他们利用本场自然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先后增加北京填鸭、蛋鸭、养鹅活体拔毛、养鱼、养蟹、养蚌、养甲鱼、养貉、养貂、栽植果树、种植水稻和蔬菜等10多个项目,提高了生态养殖的整体效益和市场有效供应能力。1984年全场盈利3万元,彻底摘掉了亏损帽子。

就在这一年,农业部委托省农业厅对生态养殖系统工程进行技术鉴定。经过50多位专家学者全面考核、反复论证、认真检测分析;一致认为“该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是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态生产的典型”、“为中国养殖业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西安生态养殖场领导班子抓住“金球”、“全球”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和2001年通过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有机转换水稻认证、有机猪肉认证,成为国内首家通过有机猪肉认证的生产单位,于是以此为契机,一方面加大力度对职工进行爱岗敬业教育,严格按照有机猪标准,加强饲养管理,铸牢品牌。一方面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有机猪肉销售市场,采取设摊床就地销售,租门市房到大洼、兴隆台、盘山和辽河油田销售,派人到外地联系销售等措施打开销售门路。他们细心观察和总结消费者的购肉规律,从改变观念入手,做细销售工作,把有机猪肉分割成前槽、后丘、腰条、肥肉、精肉、里脊和心、肝、肺、肠等,方便消费者选购。因而购买有机肉的顾客日渐增多,2002年,8个销售点售出有机猪肉45.8吨。

(三)

西安生态养殖场领导班子,把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作为新的起点,带领职工继续创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他们利用本场资源发展节水节能节地经济,取消猪舍运动场。在运动场上挖沟养细绿萍,修台田栽葡萄、种瓜。7栋猪舍平面屋顶修池放养细绿萍5000平方米,既增加了水生植物饲料来源,又有利于夏季猪舍防暑降温。冬季采用猪舍扣大棚的办法,提高猪舍温度,保障生猪在冬季正常生长,每年可节煤1000吨。夏季利用大棚骨架,生产葡萄、瓜果。他们利用猪场的空闲土地植树造林,种植花卉,绿化美化养殖场环境。全场树木达到1.2万株,各种花卉30多种,12000株,达到了花园式单位标准,改变了生态养殖场的小环境,为生猪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群众中又流传了一个顺口溜说现在的养殖场“鸟儿飞,青蛙叫,蝴蝶舞,蜜蜂闹,异味无,苍蝇消”。养殖场土地利用率达到120%,水面利用率达到100%,场区植被覆盖率100%,空间利用率50%,形成了立体经济新格局。

实行工厂化养猪。1998年建起两栋二层楼式猪舍和封闭式猪舍,实施高床、自由采食、自动饮水新技术,实现了生猪“住楼房,睡钢床,洗淋浴,吃食堂”。

引进新技术,再上新项目。从1998年起先后投资320万元,用3年时间,建起盘锦市科委下达的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工程项目。建成35栋卷帘、滴灌自动化的日光温室和10栋春棚,并在5栋温室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营养液无土栽培新技术,生产市场畅销的圣女小番茄、京欣西瓜、樱桃等。通过施用农家肥和生物制剂,产品达到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有机食品标准。

⒛00年,养殖场精细菜果产量达到240吨,获利30万元。

2003年4月,在国营农场企业改革中,西安生态养殖场由场办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辽宁振兴生态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接手经营。

(四)

生态养殖给西安生态养殖场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西安生态养殖场从1975年建场到2003年改制的28年里,养猪和多种经营总收入达8700万元,实现利税1500万元。职工年收入由建场初期的4320元增加到2003年的8400元。固定资产由1975年的20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4010万元。

社会效益。建场以来,先后帮助省内外的250个养殖点和家庭建立生态养殖模式。为县内外提供水生植物饲料种苗450吨,提供优良品种种猪0.5万头,仔猪12.0万头。向西安农场农工家庭提供优良品种仔猪5.6万头,向生产队和农工家庭提供种猪0.8万头,还帮助200户农工家庭发展养鸭业。既示范于社会走生态养殖之路,又支援了养猪业的发展。

生态效益。实行生态养殖,以养猪为主,多种经营各业在生态循环各个环节上的产量、效益普遍增加。母猪“三率”提高;仔猪发育快,体质壮;育肥猪生长快,存栏期缩短。鱼、蟹产量增加。养殖场“水清萍绿,肥猪满圈,树荫葱郁,花草芬芳”,“看是猪场,不像猪场;不是花园,胜似花园”。

西安生态养殖场的领导班子,把社会责任看作是企业存在的本质,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带领职工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主动回报社会,积极参与建校、扶贫帮困、救灾、资助贫困大学生等公益活动。建场以来累计捐款、捐物达12万多元,献工1850个。用实际行动推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五)

西安生态养殖场的生态养殖模式和发展成果,得到了县、市、省、国家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县、市、省文明单位,省农牧业厅猪场生态养殖系统工程建设一等奖,省政府“星火计划”科技成果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和环保总局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畜禽优秀企业,辽宁省科技进一步一等奖和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AA级旅游单位,辽宁省首届文明单位标兵和花园式单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92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殊荣。

西安生态养殖场的28年谱写了一部学科学、勇实践、重创新的发展史,成果来之不易。

西安生态养殖场,是在农场党委和县、市、省委和政府重视、关怀下发展起来的。西安农场历届党政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养殖场的改革发展,每年都立会专题讨论。领导经常深入到养殖场了解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县、市都把养殖场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多次深入到养殖场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八十年代后期,省委、省政府领导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场视察。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任辽宁省长期间,几次到养殖场视察,予以高度赞扬,勉励李正龙说:“你这里要是年年有新变化,我就年年到这里来。”1987年9月,在大洼县召开的全省畜牧工作会议上,他亲自宣传和推广西安养殖场的生态养殖经验,并组织与会的各市、县领导到养殖场参观。时任国务委员的陈俊生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分别于1993年8月和1995年11月到养殖场视察。姜春云亲笔题词“科学结晶,生态典范”。陈俊生赞扬生态养殖场是“中国农业净化美化的典型”。原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李贵鲜、周铁农等多位领导人也到场视察。

西安生态养殖场,是在省市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省盐碱地所郎业广、原县畜牧局李庆余等领导多次深入到养殖场指导工作,帮助养殖场进行规划设计,为养殖场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县环保办原主任许国柱、副主任任开智多次到养殖场帮助制定发展生态养殖系统工程方案,同畜牧局一起报请省环保局、农牧业厅将养殖场列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先后投入120万元用于改修部分猪舍,修筑台田、矿碴路,安装自来水管道和绿化、美化环境等项目配套工程建设。

西安生态养殖场,是李正龙带领班子和职工经过28年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发展起来的。他以场为家,爱场胜家,从建场到改制前29个除夕之夜,都是他在养殖场同当班职工一起度过的。28年中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节假日。他不为天津市汉沽区高薪显位邀请,履职副县级、家属子女进城安排工作的优厚待遇所动,带领职工开拓新的征程。他钻研科学技术,抓住关键环节,选准突破口,带领职工创建新模式,发展生产力,跃上新台阶。养殖场家底越来越厚,实力越来越强,但他始终坚持多付出,少索取,不多拿企业一分钱,把心血全部用在企业的发展和改革上,为养殖场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被县、市、省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星火计划先进个人、省级改革功勋,荣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总工会授予他“优秀经营管理者”、“全国优秀畜禽企业家”和“东北三省优秀农民企业家”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和辽宁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搜索更多有关“朝阳生态养殖前景,大洼往事生态养殖名扬中外”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