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是狸花猫吗?狸猫换太子居然是真的
《狸猫换太子》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一个文学故事,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清代末期,这个故事流传到南方租借地上海,被改编成京剧搬上戏台,演出后轰动上海,后被改编成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 等等各种剧种,竞相传唱。民国时期这个故事深受蒋公喜欢,国军退居台湾后,台湾歌仔戏也改编有此剧。
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因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
此故事在现代又多次被搬改编成电视剧上银屏,无人不知。
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刘后所生,而是宫人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抚养并成为皇后,赵祯年幼继位刘德妃就成皇太后并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后来仁宗生母李氏憋屈病重时才被刘太后晋升妃位,李太后病故,刘太后怕仁宗将来知道真相对自己不利、以皇后之礼给予下葬,第二年刘太后逝世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 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宋仁宗极为愤怒,多年来对刘太后的恐惧全部都变成了对刘太后的怨恨。原来正是因为刘娥并非自己生母,才会对自己那么冷淡,才会经常刁难自己。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围刘太后寝宫,包围刘娥娘家。然后派心腹前往李宸妃停灵的奉先寺,来到奉先寺之后,宋仁宗不顾大臣的反对,开棺验尸。当时,刘太后虽然去世,可是朝中大臣多是刘太后故旧,杨淑妃虽然也是后宫长辈,可是在朝中却势单力薄。故此,开棺却意外发现,棺材中的李宸妃面貌如生没有中毒的迹象。宋仁宗撤去兵马下诏嘉奖刘太后的亲眷,燕王受到了惩罚,宋仁宗自己也亲自到刘太后灵前谢罪,焚香哭泣,说:“从今之后,在也没人会冤屈大娘娘了。” 可是,对揭开此事的养母杨淑妃,宋仁宗却没有任何怪罪。从此之后,宋仁宗尊奉杨淑妃为章惠太后,对这位养母事事依从,极为孝顺。李宸妃之死真相被永久掩埋,民间对这位仁宗生母一生悲剧各种怜悯,根据这段往事编出各种故事演义。
历史上“仁宗认母”这一事件整个过程,也与包拯毫无关系。这件事发生在仁宗亲政之前,也就是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以前,而此时包拯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本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由于还不在父母身边,包拯又辞职回家,孝养双亲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他已经40岁,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过京城,哪能帮助仁宗寻找生母呢!
公平地说,刘后临朝十一年, 政令严明,恩威并用。内外赐予,也有节制。漕使刘绰自京西还都,奏称在庾储粟,有羡余粮千斛,乞付三司。刘后说:“卿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么?他四人曾进献羡余么?”刘悼怀惭而退、到了晚年,有服兖冕等事,刘后想自立称帝,被朝臣阻止。刘后称制凡十一年,仁宗即位,刘后谕辅臣说:“皇帝听断之暇,宣诏名儒讲习经史,以辅其德。”不可谓妇人之见。《宋书》载:“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有节。”“赐族人御食,必易以扣器,曰:‘尚方器勿使入吾家也。’”“太后保护帝既尽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备。上春秋长,犹不知为宸妃所出,终太后之世无毫发间隙焉。”刘后虽垂帘听政,但不以权力害天下,所作所为可圈可点。惟有割断李宸妃与仁宗的母子之情实属不近人情。幸好刘后生前以皇后礼制葬李宸妃算是明智之举,否则刘氏家族可能被戮无疑了。后世有狸猫换太子之说,是民间对李太后悲惨一生的不平。
相比后世流传的“狸猫换太子”,没有包拯审理此案,而且陈琳在仁宗即位后说出了真相,结局刘后也没死,而拷打寇承御(后来名字传为“寇珠”),寇承御触柱而死的剧情则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