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玩手机被妈妈教育哭了:一手抱娃一手玩手机,分心式教育
编者按:经常批评孩子玩手机看电脑?那作为家长的你有没有关注过你的屏幕时间呢?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式的互动对于孩子的语言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相反,分心式的互动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要知道,专心陪伴才是对孩子最长情的表白。本文选自The Atlantic上原文名为《The Dangers of Distracted Parenting》的文章。
在涉及到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应该更多关心自己的屏幕时间,而不是孩子们的屏幕时间。
如今,智能手机与诸多问题挂钩——交通事故、睡眠紊乱、移情缺失、关系问题,甚至于让大家连小丑骑在独轮车上这样滑稽的事情都不太可能注意到。似乎,智能手机没搞砸的事情屈指可数。事实上,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对于电子设备的批判已经达到了顶峰。
即便如此,研究表明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大家的重视。那就是孩子的成长。可能你觉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研究结果也许不是你想得那样。相比沉迷于玩手机电脑的孩子,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玩手机”的家长。
诚然在历史长河中,现在的家长已经是与孩子面对面交流最多的家长了。虽然女性劳动力的比例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相比20世纪60年代,现在的母亲还是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过,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质量却越来越低,甚至产生了一种虚假互动。家长会时常出现在孩子的现实生活里,但是在情感上他们并没有适应。有一点要说明白,我对于现在身处如斯困境的家长也深有感触。我自己的孩子已经成人,但他们曾玩笑道——如果25年前我就有智能手机了,他们也许很难活过婴儿期。
讨论家长使用手机的时间也考虑到了屏幕对于孩子的直接危害:大量证据表明许多类型的屏幕时间(尤其是那些包含快节奏或暴力图像的)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严重影响。现在的学龄前儿童每天花在屏幕上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从1970年起,孩子开始“频繁”接触屏幕的平均年龄从四岁提前到了四个月大。
和看电视或是YouTube视频相比,孩子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玩得一些新型互动游戏也许对其成长更为有益,这是因为这些游戏很好地模仿了孩子天生的玩耍行为。当然,一些成年人都经历过一段枯燥乏味的童年生活——观看大量认知类无意义的内容。(我的母亲当时因为觉得无趣就没有看过极速赛车手以及吉利根岛,这在她那个年代极为少见。但我不知道怎么搞得,居然看完了这两部剧的每一集,还不止一遍。我也说不清为什么。)不过,没有人在真正意义上质疑过孩子屏幕时间的机会成本。花在电子设备上的时间与积极探索世界或接触其他人所花的时间并不等价。
虽然社会上关于孩子屏幕时间有诸多讨论,但却鲜少有人注意到家长自己的屏幕时间。很多家长现在就碰到了技术专家Linda Stone在20多年前描述的“持续局部注意力”问题。Stone表示,这种情形不但对自身有害,还会影响孩子。新型的教育互动方式会中断古老的情感提示系统,该系统的标志就是反应式交流,这也是大部分人学习的基础。我们如今正处于一片未知的领域。
儿童成长专家对于成年人与孩子之间的双向信令系统有不同的说法,这指的是大脑的基础架构。儿科医生兼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主管Jack P. Shonkoff,将其称作是沟通的“接发球”方式。心理学家Kathy Hirsh-Pasek以及Roberta Michnick Golinkoff将其描述为了“对话式二重奏”。在与婴儿以及学步儿童进行交流时,全球各地的家长倾向于采用的说话模式是高音调、简化语法、互动且夸张型热情。尽管这种交谈方式在成年观察者看来有些腻烦,但是婴儿们却愿意照单全收。不仅如此,一项研究还表明在儿童11个月到14个月大时,接触这种互动式、情感回应型说话方式的婴儿会比没接触过这种交流方式的两岁儿童多认识一倍的单词。
孩子的成长与此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一项实验中,九个月大的婴儿在面对面聆听一个人讲几个小时普通话之后,他就能够分别出该语言中特定的语音元素。而另外一组聆听视频中相同内容的婴儿则无法做到这一点。据天普大学教授兼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Hirsh-Pasek所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对话的重要性。“语言是学业成绩的唯一最佳预测变量。”她这样说道,“而出色语言技能的关键便是儿童与成年人之间来来回回的熟练对话。”
既然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情感共鸣型提示系统对于儿童早期学习如此重要,那么倘若这一系统被中断——比如说一则短信或是Instagram上的一则通知——问题便会随之产生。任何曾因智能手机被婴儿车撞到的推车父母都能够证明这一现象的普遍。这类场景还会带来一种后果——有一位经济学家发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儿童受伤率提高了。(AT&T公司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推出了智能手机服务,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实验。不同地区,随着智能手机愈加普及,儿童进急症室的次数也随之增加了。)这些结果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它们表示注意力分散式的教育方式会危及儿童安全。但我们之后才意识到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上。“当我们因接听电话或查看短信而中断交流时,学步儿童就没法从对话中进行学习。”Hirsh-Pasek解释道。
近几年,波士顿的研究人员偷偷观察了55位带着一个或多个孩子在快餐店就餐的成年人。其中有40位成年人都在聚精会神得看着自己的手机(程度或有不同),有一部分人几乎完全忽视了孩子(研究人员发现相比接听电话,打字或滑动屏幕往往会对孩子的认知发展造成更大的影响)。有一点不出所料,许多孩子会开始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不过这种做法通常会被忽视。后续的研究又将225位母亲和她们6岁左右的孩子放在一个类似的环境下,并用视频记录每一位母亲和孩子就餐时的互动。在观察期间,四分之一的母亲会无意识地使用手机,自然而然这部分家长与孩子的言语以及非言语互动就会大大减少。
不过在另外一个设计更为严谨的实验中(该实验是由Hirsh-Pasek、Golinkoff以及天普大学的Jessa Reed在费城进行的),研究人员测试了父母使用手机对于孩子语言学习的影响。38位母亲和她们两岁大的孩子进入了房间。研究人员告诉这些母亲,她们需要教会自己的孩子两个新单词——“Blicking”(指的是跳跃)以及“Frepping”(指的是摇动)。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给了她们一部手机,这样以便调查者在另一个房间里联系她们。当这些母亲因接到电话而中断与孩子的对话时,孩子就没能学会这两个单词。但如果没有电话打扰的话,孩子们就能学会。研究最后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为此研究人员不得不在分析中将七位被试剔除在外——因为她们根本没有接电话,即没能遵守实验规定。不过这恰恰说明了她们的专注!
平衡成年人与孩子的需求一直不是一件易事,更别说平衡彼此的期望了。如果你觉得孩子会一直是家长关注的重心,那你未免也太过天真了。家长现在经常会让孩子自己去玩——用《风语河岸柳》那本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让孩子自己“在船上打发时光”,或者就让他们懒洋洋地躺在游戏护栏里。每一代成年人都需要借助一些帮手来让自己家的熊孩子们“有点事儿做”。从某些方面来说,21世纪孩子的屏幕时间与这些帮手的作用也没什么差别。当家长们缺乏这样一种“护栏”时,混乱很快就会发生。Caroline Fraser最近给《草原上的小木屋》作者Laura Ingalls Wilder写了一本传记。在书中,她描述了19世纪一些家长采用了一种极其特别的方式来养育孩子。他们将孩子放在开着门的烤箱门前,让其取暖,要么就因为各种各样的责任,将孩子置于“易于出事故”的境地。Wilder也详细叙述了自己的女儿Rose也好几次濒临危险。有一次,她在做家务的间隙居然看到有两匹马从她女儿的头上跃过。当时,她的女儿还只是学走路的年纪。
家长偶尔的不注意也许不是灾难性的(甚至可能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但是长期的分心就是另一码事了。智能手机的使用似乎变成了家族遗传问题:分心的家长在使用手机时,如果被人打扰,就会感到很恼火。他们不但错过了情绪提示,还会对此产生误解。假设一个孩子试图使唤父母(虽然他们这样做也许只是为了获得关注),相比那些专心致志的家长,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玩手机”的家长通常更易于发飙。有意隔离肯定是无害的,甚至于是有益于家长本身和孩子的(尤其是当孩子长大了,他们会需要更多独立的空间)。但是这种隔离不同于家长与孩子在一起时的分心。在交流过程中,孩子会从家长的不互动中觉得自己还不如一封邮件重要。一位母亲叫孩子出去玩,一位父亲说接下来半个小时他需要集中注意力做家务——成年人的生活里从没有容易二字,这些都是完全合理的现象。但如今的情况却是,家长因为被智能手机诱惑,对孩子的关心愈加难以预测。似乎,我们陷入了最糟糕的教育模式——虽然家长本人陪伴在孩子身边(也许因此会阻碍孩子的独立),但情感上的存在却只是断断续续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不容易,尤其是现在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之前,现在接受某种形式机构式照顾的孩子年龄是越来越小(大约三分之二都是四岁左右的孩子)。最近的早教趋势也变成了教室里多是照本宣科以及单方面的“老师授课”。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很少有机会能自发进行对话。
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年纪小的孩子天生就能从大人那里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我们中大多数人都发现,当你第一次分心的时候,很快就会被一双胖乎乎的小手将你的注意力拽回来。孩子们会做很多事情来吸引一个分心成年人的注意力。如果我们不改正自己的行为,他们还会试图帮我们调整。当学龄儿童要去上学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很多孩子都会使性子。但最终,孩子们也许会放弃。你要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罗马尼亚孤儿院的研究表明,在缺乏一个愿意配合的对象时,孩子会做出什么事情,你都是没法想象的。事实情况是,如果我们不去互动的话,我们真的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
当然,家长们也有很多烦心事。很多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基于一个痛苦的前提,那就是他们可以一直保持忙碌的状态。忙着工作、忙着抚养孩子、空出时间陪伴自己的配偶、父母以及其他需要他们的人,与此同时还要关注时事,在取车的路上还要记得在亚马逊上下单采购厕纸。他们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一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更容易去担心孩子的屏幕时间,而没有想到要将自己手里的电子设备放在一边。我太能理解这种感受了。除了作为家长的身份以外,我还是一位中年超重腊肠犬的铲屎官。虽然我自己也是中年且超重,但我更愿意去控制狗狗的卡路里摄入情况,而不是调整我自己的养生之道,舍弃每天早晨我必吃的桂皮面包。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投射效应的经典例子——即一个人将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象。就拿屏幕时间来说吧,我们很多人都需要减少这种投射。
如果我们可以处理好心理学家称作为是“科技入侵”(technoference)的问题(指的是技术设备在日常生活中,侵入、中断或阻碍夫妻或家庭之间沟通交往的时间和方式),那么我们就更可能发现自己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暂且不论孩子教育的质量以及我们在其身上花了多长时间。即便我们什么都没做,专心的陪伴也是对孩子最长情的表白。家长自己应当放弃这种“万事要因人而宜”的态度,这是一种令人感到窒息的压力。将孩子放在游戏护栏里!如果你感兴趣,你还可以跟他进行类似足球的游戏。你的孩子能够自己玩得很开心的。不过,当你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候,就请放下那该死的手机吧。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